尺牘之間的家國深情——李伯敏烈士家書
家書紙短,家國情長。
清明將至,錫博日歷特選取無錫博物院藏李伯敏烈士家書兩封,與您一起,感悟尺牘之間的家國深情,緬懷革命先烈,汲取奮進力量。
李伯敏(1909—1942),又名李禎祥,江蘇無錫人。早年家貧,當過抄寫員、小學教員。“九一八”事變后積極投身抗日救亡運動,曾發起組織無錫學社,擔任理事會主席。1937年11月無錫淪陷時,隨無錫抗日青年流亡服務團(“錫流”)西撤,到達新四軍南昌辦事處。1938年,李伯敏加入中國共產黨。
1940年初,李伯敏在江西新干等地組織抗日活動。時值舊歷新年,遠離家鄉的李伯敏沒能和親人團聚過年。2月19日,他提筆給父母親寫信,以真摯而熱烈的話語表達了自己對家的掛念。
1940年2月19日
李伯敏致父母親的家書
父親、母親大人:
一月四日及廿日來信都收到,勿念!
前幾天過陰歷新年,心中自然又是另外一種感想!倒不是異鄉作客感到孤寂,而是懷念著家中的老老少少、大大小小怎樣過這新年?但一想到普天下不知有多少人家在那里過不了新年?不知有多少人家弄得家破人亡?我也只有更加咬緊牙根!
我是愛家的,愛我苦難的家,愛我年邁的爸媽!但我也愛千千萬萬人的家,這許多家都像我的家同樣苦難的。父親母親,你們有我這個兒子是值得歡欣的,但不幸這個兒子他的腦筋中多了一些,他是愿意自己的家太平舒適過日子的,但他更愿千千萬萬人的家都太平舒服過日子。為了這,他就暫時顧不了自己的家目前所受的苦難了。所以從前戰爭沒發生時,他也冒險的不顧家而到了鎮江;現在,他也硬得下心腸,一個人躲在外面!
其實并不是我腦子新,古人早已說過了:“忠孝不能兩全!”但我還是要想盡方法來使我的家少受一些苦難的。回家是暫時不可能,錢是可以想點方法的。郵局寄太不合算,銀行匯,又要壹百元才合算;因為交通的不便,又沒便人帶。但我總要想個法子出來的,請你們暫時等一個時候吧。
孟河管姓的來信,望能轉寄給我,或把他的通信處告訴我,或把我的通信處告訴他。
唐村岳家也屢思寫信去,但我有什么話說呢?實在也無從下筆。因我的信只能使人家難過,不能使人家心里暢快。所幸兩年多在外,身體一直是很好的,只此一點可以告慰大家。
敬請
金安
兒 伯敏
二月十九日
李伯敏十分想念家中年邁的父母,希望自己的家能太平舒適過日子,但他“更愿千千萬萬人的家都太平舒服過日子”。為此,他選擇為拯救勞苦大眾而奮斗,硬起心腸一個人在外奔波,而“暫時顧不了自己的家目前所受的苦難了”。這份舍小家而顧大家,以天下蒼生為己任的高尚情懷,令人動容感佩。
寫下這封家書后不久,由于國民黨頑固派掀起反共高潮,黨組織安排李伯敏離開江西,前往浙江云和縣,以保育院教導主任身份為掩護,從事秘密工作。1941年4月,李伯敏突遭江西憲警逮捕,被關押于上饒集中營,1942年又轉移至福建建陽。3月20日,身陷囹圄的李伯敏終于有機會給父母寫信。此時,他已經一年多沒能和家里聯系了。
1942年3月20日
李伯敏致父母親的家書
父親、母親大人膝下:
敬稟者,男前在浙江麗水曾通家信,自前年年底起,計已一年余未通信矣。未知家中情況若何?家中自大人以下諒均安好?祥秀、桂秀家諒均平安?男前在麗水時,本擬稍籌旅費,設法回家,無奈以戰事關系,無有輪船開往上海。后往浙江云和任教,于去年四月間忽患大病,轉輾床褥十月有余。幸蒙友人照料,請醫服藥,得告痊愈。男以家中若得知男患重病,必更憂愁,故一年余未有家信寄歸也。今雖身體尚未完全復原,幸已能行動做事,諸請勿念。茲于一月間來福建謀事,稍過一時,即需前往江西、浙江邊界做事,將來如有機會,即當設法回家,亦甚便利。一切請家中勿念。到江西后當再有信寄家也。肅此
敬請
金安
男伯敏 謹稟
三月二十日
來信請寄福建省建陽縣獅子巷四十八號傅景求先生轉交。
此信系寄交上海朋友轉寄回家,又及。
為了不讓家人擔心,李伯敏在信中沒有告知自己的真實處境,只說去年忽患大病,故一年多沒有家信寄歸。他急切地詢問家中情況,并說將來如有機會就設法回家,牽掛與思念躍然紙上。然而,身處牢獄、重病纏身的李伯敏已經抱定了犧牲的信念。直到同年九、十月間因病去世,他始終沒有在敵人的折磨之下屈服。面對家人時柔情滿懷,面對敵人時鐵骨錚錚,李伯敏用生命詮釋了革命者的本色。
英魂已逝,浩氣長存。信紙雖已泛黃,字里行間為人民謀幸福、為民族謀復興的初心卻依然閃耀。它將激勵一代代共產黨人,沿著先烈的足跡,在新時代的征程上勇毅前行。
參考文獻:
1.中共江蘇省委黨史工作辦公室著.中國共產黨江蘇歷史 第1卷 1921-1949[M]. 北京:中共黨史出版社, 2021.03.
2.無錫博物院編.百年飛鴻見初心:無錫博物院藏紅色書信選編[M].江蘇:古吳軒出版社,2021.12.
3.中共上饒縣委黨史辦編.黑獄紅旗——上饒集中營斗爭回憶錄[M].北京:中共黨史出版社, 1993.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