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王紱枯木竹石圖
紙本,縱43.5厘米,橫29厘米。國家二級文物藏品。
畫面構圖相當簡潔,下方是一塊玲瓏湖石聳立于緩坡,石根點綴數(shù)叢野菊,石后幾株墨竹左右伸展,右側(cè)一棵老棲盤曲而上,是一番江南秋季荒寒肅殺但不乏清麗的小景。本幅著錄于《中國古代書畫目錄》第五冊,《中國古代書畫圖目》第六冊。畫面左上行書落款“九龍山人王孟端寫”,下鈐“九龍山中道土”白文長方印。圖左下鈐“明古珍藏”朱文方印、“史鑒之章”白文方印,右下鈴“星齋鑒賞”白文方印。
王紱(1362-1416),字孟端,后以字行,號友石,又號九龍山人,青城山人。少為弟子員,水樂初以善書薦,供事文測閣,拜中書舍人。史稱王紱擅長山水,尤精枯木竹石,所以本幅作品正是他得心應手的題材。畫面以一塊玲瓏盤曲的湖石為中心,湖石先以淡墨整體渲染出青灰色的石灰?guī)r質(zhì)地,其余石紋及石面之陰陽凹凸全部以各類濃淡枯濕的皴法描繪,皴法一類王蒙解索皴,最后再以濕墨在幾個凹面處重復渲染。湖石后數(shù)株細莖,描繪得細致而輕松,竹葉繁而不亂,其姿態(tài)搖曳,互相掩映,其遠近之狀一任墨色之濃淡枯濕來區(qū)分表現(xiàn)。湖石右后側(cè)緩坡上一干老梧乃以淡墨先構出樹干,枝梢以枯筆寫出蟹爪,梧葉以濃淡不同的濕筆臥點,其水墨氤氳的感覺,絕類倪瓚《悟竹秀石圖》中梧樹畫法。畫
面左上行書題款“九龍山人王孟端寫”八字,書法溫婉流利,不激不厲,是晉唐帖學正脈。
縱觀本作,雖尺寸不大,但在構圖、用筆、用墨上均有獨到之處,其竹石與梧桐筆墨的繁麗與枯濕對比,畫面實處極實,虛處極虛,空白處產(chǎn)生的水天一色般的想像空間,都顯示出作者高超的藝術素養(yǎng)。從作品的筆法來看,也能明顯地感受到作者和王蒙、倪瓚等前輩大師直接的藝術淵源,因而是一件風格典型的王紱藝術精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