錫博新展丨奔騰歲月——新疆伊犁草原文物與民族風情展
伊犁位于新疆天山山脈的西部,祖國西北邊陲,因河而得名。史前的伊犁,經歷了狩獵、原始農業時代、畜業時代而進入了早期游牧時代,塞、月氏是這里最早的游牧居民。歷史時期,烏孫西遷伊犁河谷建立了游牧國家,隨著游牧民族的不斷遷入,形成了多民族聚居的地區。這里是草原絲綢之路北道的必經之地,東西方文化在這里交匯、交流,產生了燦爛的草原文化。
此次,伊犁州博物館與無錫博物院攜手于9月16日推出《奔騰歲月——新疆伊犁草原文物與民族風情展》,通過一百余件(套)的文物展品,不僅展示了伊犁草原遠古時代的茹毛飲血、狩獵時代的刀耕火種、繁盛時期的突厥汗國、將軍統轄的邊疆要地和今天主體民族哈薩克族的生活文化,還加入了錫伯族傳統服飾文化,多種民族民俗文化融貫其中,讓觀眾更加直觀的了解伊犁草原文化的魅力,尋找游牧人的歷史軌跡。
展覽安排:
展覽:奔騰歲月——新疆伊犁草原文物與民族風情展
主辦:伊犁州博物館 無錫博物院
時間:2017.9.16-10.29
地點:無錫博物院西區二層展廳
說起“塞外江南”伊犁,它是一塊被群山環繞,如眾星拱月般托起的盆地,這里有著太多的驚喜,無邊無際的曠野、傳說中的九個太陽、還有花海、沙漠和溪流……大自然賦予伊犁優越的自然條件和美麗的風光,歷史則給伊犁留下了珍貴的人文景觀和獨特的民族風情。
石人
草原石人,當地百姓傳說是天外來客,考古工作者認為和早期薩滿教有關,也有觀點認為是當時雄居于漠北草原的突厥人所為。他們默默而立,見證了橫跨新疆的亞歐大草原幾千年來的風云變幻,是亞歐草原游牧先民遺留于今的具有代表性的草原文物。
特克斯巖畫
青銅武士像 銅質 早期鐵器時代 伊犁哈薩克自治州博物館藏
鞏留縣出土。器物高20.7cm,寬9.8cm,質量880克。呈半身狀,頭戴喇叭帽,尖頂弧形,帽形有一圓球,球上是一弧形尖頂,高鼻深目,翹八字須,十足的新疆漢子模樣。高領窄袖,腰間似系一帶,兩臂前屈,雙手握空拳,肩上有一長方形飾物。
豆青花草文瓷盤 瓷 元代 伊犁哈薩克自治州博物館藏
霍城縣阿力麻里故城遺址出土。瓷盤高6cm,口徑33.3cm,盤呈圓形、敞口、圈足,弧形淺腹,內腹壁雕刻有對稱分布朵花和草葉紋,盤心有草葉花,花外有三層不同的紋飾,布滿盤底,釉色為豆綠色瓷釉。
鑲嵌紅寶石金面具 金質魏晉南北朝 伊犁哈薩克自治州博物館藏
1997年昭蘇縣74團場波馬墓地出土。金面具高17cm、寬16.5cm,重245.5克。該面具基本完整,稍有變形,眉毛、胡須紅寶石脫落。面具是從中線分為左右兩半,錘碟成形,拋光后對合焊接,然后用小鉚釘鉚合而成。面孔呈方圓形,闊面、濃眉,圓圓大眼,唇微啟,八字須,口、鼻、目及面頰系錘碟成形。眉毛粗長,呈柳葉形,系用金和紅寶石鑲嵌而成排貝式樣,鉚合在面部。眼部用兩顆大紅寶石為睛,采用鑲嵌工藝嵌入眼眶內并且鉚合于眼眶上。面具表面光澤,形象威嚴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