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動回顧|揚眉“兔”氣賀新春 博物館里過大年
百節年為首。千百年來,春節已深深鐫刻于民族的基因,成為中華文化中最熱烈的符號。這個春節假期,錫博準備了豐富的文化盛宴。我們把濃濃的新春祝福融入福運滿滿的節日文化活動,邀請大家和我們一起“守福待兔”,共度一個歡樂祥和的中國年!
吉祥紅包樹——新年領祝福紅包活動
金虎辭歲寒風盡,福兔迎春喜氣來。癸卯兔年伊始,無錫博物院為游客們“栽種”了一棵掛滿紅包的吉祥樹。一只只精美的紅包里藏著無錫博物院的定制書簽,還有機會抽到“麗人行”半月歷盲盒套裝、“來試人間第二泉”主題杜邦紙手提袋等錫博定制文創。活動現場氣氛熱烈,大家圍繞著吉祥樹摘下著心儀的紅包,開啟鴻運一整年。年年有利事,這個春節,你有沒有來無錫博物院收獲屬于自己的驚喜呢?
初一:印福納吉——非遺“雕版印刷”體驗
“千門萬戶瞳瞳日,總把新桃換舊符”,貼年畫是中國民間傳統的新春習俗之一。木版年畫距今也有著一千多年的歷史,早在漢代就已經出現了“守門將軍”的門神雛形。唐代以來佛經版畫的發展和雕版技術的成熟、宋代市民文化的發展都大大促進了木版年畫的繁榮。大年初一,無錫博物院開展 “印福納吉——雕版印刷體驗活動”,邀請觀眾們共同體驗雕版印刷技藝。印瑞兔、納吉祥,“這是以生肖為主題的,這是以花團為主題的……”隨著社教老師的介紹和示范,一個個生動活潑的雕版印刷制物展現在大家面前。上墨、覆紙、刷印、起紙、晾干,大家按照步驟,零距離體驗拓印技藝,享受其中的樂趣,體會傳承之美。
初二:玉兔迎春——非遺剪紙體驗
剪紙藝術,源遠流長,經久不衰,是中國民間藝術中的瑰寶。為豐富市民文化生活,進一步弘揚和傳承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無錫博物院在年初二舉辦了“玉兔迎春——非遺剪紙體驗”活動。
活動開始,社教老師向大家介紹了剪紙的發展歷史,并結合實例,邊講邊示范了一些民間剪紙的基本方法。看著老師的示范,大家也躍躍欲試,拿起自己的剪刀開始了創作,剪出了造型各異、形象逼真的小兔子窗花,一幅幅精致的作品洋溢著歡樂祥和的迎春氣息,一張張合影將年味兒滿滿的喜悅瞬間定格~此次活動,讓市民朋友們近距離接觸并感受到非遺文化剪紙藝術的獨特魅力。
初三:瑞兔呈祥——羊毛氈掛飾制作體驗活動
羊毛氈,作為最古老的紡織藝術之一,不僅擁有悠久的歷史,同時也因為其柔軟的材質、治愈般的觸感,近幾年來受到了手工界的青睞。看著一團團羊毛在手中氈化,最終形成一個個小物件,這個過程是治愈而欣喜的。
大年初三,錫博帶領大家體驗兔寶寶羊毛氈掛飾制作,感受羊毛纖維在指尖的輕柔可塑。大家取出適量羊毛鋪在工作臺上,再將其團成形狀,旋轉向內不斷戳實,使其慢慢變緊成型。瞧,大家一戳一扎,心無旁騖地打磨著只屬于自己的作品。“春節如晤,兔年多福”,在羊毛氈慢慢氈化的過程中,也將自己的美好祝福融入其中,在新的一年里,讓我們帶福回家!
初四:慶舞良宵——DIY舞獅制作
醒獅,原名為瑞獅,意為吉祥如意,是民間獨有的慶祝方式,可以說,有華人之處,必有醒獅。“醒獅”不僅僅代表了一種民俗文化,更是象征一種不屈雄健的民族魂。大年初四錫博舉辦了“慶舞良宵——DIY舞獅制作”活動。制作開始前,指導老師給大家介紹了中華醒獅的歷史淵源,隨后,詳細地講解示范醒獅的每個部件及部件之間的相互聯系和拼接。在家長和孩子共同努力下,一個個活靈活現的小獅頭就完成啦~孩子們帶上雄獅頭套,左右舞動著,演繹了中華醒獅的威猛抖擻。本次活動讓市民朋友們體驗了醒獅文化中勤勞勇敢的精神,也在傳統文化活動中得到了精神滋養和前進力量。
初五:非遺的藝術——民間工藝大師表演秀
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中華民族的寶貴財富,是中華文明綿延傳承的生動見證,它體現著一個民族的智慧和精神。大年初五,無錫博物院舉辦了一年一度“非遺的藝術—民間工藝大師表演秀”,本土非遺傳承人齊聚一堂,現場秀絕技,為廣大市民帶來了一場精彩紛呈的非遺盛宴。細膩典雅的精微繡、古樸清雅的留青竹刻、憨態可掬的惠山泥人、栩栩如生的面塑、精妙絕倫的內畫、溫潤如玉的紫砂壺……觀眾們在現場與非遺項目近距離接觸,感受民間傳統文化的無窮魅力。
初六:“包”你出彩——文創帆布包手繪活動
吉祥紋飾起始于商周,發展于唐宋,鼎盛于明清。明清時,幾乎到了圖必有意,意必吉祥的地步。吉祥紋飾題材廣泛,花果植物、鳥獸魚蟲、神仙人物、山水亭臺、珠玉器物、文字符號無所不包。大年初六,無錫博物院舉行了“‘包’你出彩——文創帆布包手繪活動”,邀請大家利用傳統吉祥紋飾為帆布包增色添彩。社教老師首先通過大量吉祥紋飾的介紹,幫助學生了解吉祥紋飾悠久的歷史及不同紋飾所包含的寓意。接著社教老師一步步耐心指導大家用鉛筆將圖案勾勒到帆布包上,然后再涂色、勾邊。大家用手中的彩筆盡情揮灑著,用畫筆將妙不可言的想象力融于色彩,將美好而豐富的文化意象落于筆尖,讓大家在過年期間感受中國傳統文化的同時,也將自己對新年的美好祝愿“袋”回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