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線微課|國粹華藝——書畫裝裱學習(壹)
俗話說“三分畫,七分裱”,裝裱工藝歷來被視為一幅書畫作品不可或缺的一環。古人曾將書畫的裝裱比喻成美人的妝容和修飾,經過裝裱之后,書畫作品用筆的氣勢、墨色的神韻、層次與意境以及章法布局的巧妙構思都會顯現出來,成為一件珠聯璧合的藝術品。在本次微課中,讓我們一起來了解書畫裝裱的基礎知識。
裝裱是裝飾書畫類、碑帖等的一門特殊技藝。古代裝裱專稱為“裱背”,亦稱“裝潢”、“裝池”。據明代方以智《通雅?器用》記載,“潢”猶池也,外加緣則內為池;裝成卷冊謂之“裝潢”。
中國書畫往往是作于宣紙或絲絹上,然而紙絹質地較薄,經過書寫和繪制后便出現收縮,作品的神韻無法完美體現出來,既不便于欣賞,又不便于收藏。而經過裝裱的書畫,不僅便于懸掛、觀摩,而且利于長期保存和收藏。特別是一些古舊書畫名跡,由于年代久遠或保存不善,往往會出現畫面斷裂、殘缺以及墨色剝落的現象。通過揭裱和修復,可以妙手回春,使古畫展現出原有的風貌。因此,歷代書畫家和收藏家都十分注重裝裱,明代收藏家周嘉胄在其裝潢學著作《裝潢志》中就提出了“裝潢者,書畫之司命也”的觀點,足以說明古人對書畫裝裱的重視。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十八學士圖》中,宋代文人賞畫場景
我國傳統的字畫裝裱款式豐富多樣,大致可分為軸、卷、片、冊四大類。在每一大類中又可以按照其裝飾手法,以及裱件用途的不同,細分為多種的款式。
故宮新展“林下風雅”中的立軸和手卷
/ 一、軸 /
軸類可分為立軸、屏條、對聯等。立軸是最常見的一種書畫裝裱款式,又稱“條幅”、“掛軸”,可以自上而下掛著供人觀賞,為長條形單幅張掛。除畫心外,立軸一般有天桿、地桿、天頭、地頭、兩耳、隔水、驚燕、軸頭、包首、簽條、背紙、搭桿等構成。
立軸的裝裱形式
其中,“驚燕”常見于宋裝式裱畫。相傳,宋徽宗喜歡于林間賞畫,又不想鳥兒弄臟畫布,故想出在立軸上部絹綾上貼兩條飄帶,風吹綾帶發出聲響便會驚擾鳥兒。古代的廳堂齋軒,房梁上常有燕子筑巢其中,驚燕帶也可以防止鳥雀污染畫軸。后世驚燕改“活貼”為“實貼”,兩端皆固定于立軸之上。但日本的裝裱尚存宋制,驚燕不實貼。
日式裝裱
相對于立軸,屏條的幅面就要大得多了。屏條是貼壁懸掛的成組的條幅,通常四幅以上成雙組成,有四條屏、六條屏、八條屏、十二條屏等。題材多按春、夏、秋、冬景;梅、蘭、竹、菊圖;書法的正、草、隸、篆等分幅連貫成一套,或按十二個月分幅連貫成一套。
清費丹旭《仕女圖四屏條》
還有一種形式稱為通景屏。是以數幅筆意和構圖相連的屏條組成一個整體畫面的連屏。將同一內容畫面或多幅直式畫面分裱成同一格式的多幅屏條,這種形式盛行于清代。
屏條中間畫面對接處不鑲綾邊,僅在畫心背紙上隱一條細綾絹條,增加畫邊的牢度,起保護畫心的作用,使其組成一個完整的畫面,亦有天、地、桿、軸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