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無款圉人曳馬圖
紙本,縱44厘米,橫38.5厘米。
畫面以一胡服圉人牽馬為主體,人馬下方有作為補景的坡石、灌木、竹枝、叢草。畫無作者署款及鈐印,僅右下方鈐一長方朱文印“懷民鑒定之印”。周懷民簡介,詳見“元無款松溪泛棹圖”條。
在中國畫中,馬是一個相當獨特的題材,雖然被總歸入“畜獸蟲魚”類中(宋·鄧椿《畫繼》),但由于在古代戰爭、禮儀及交通運輸中所起的獨特作用,馬的地位和對馬的尊崇與描繪,都遠非其他動物所能比擬。馬配上人,又稱人物鞍馬,也成為繪畫科目中的一個單獨門類。畫馬的名家見于著錄的可以推至南齊毛惠遠和北齊楊子華。宋代鄧椿在其《畫繼》中記載了當時私人所藏唐宋名家作品堪稱絕品者約百五十件,其中直接以馬為主要題材的有七件,排在第一、二件的就是韓幹《馬圖》和李公麟《并馳小馬圖》。以畫馬而著名的畫家,明代以前就有曹霸、陳閎、韓幹、韋偃、胡環、李公麟、趙孟父子、龔開、任仁發等。
本件作品的題材是圉人牽馬,圉人胡服左向而立,神態沉靜謙恭,馬體態肥碩,氣度軒昂。這類題材,元以前相當多見,如《昭陵六駿》,李公麟《五馬圖》,趙孟頫、趙雍、趙麟三世《人馬圖卷》,其中都有類似的場面。本畫以簡潔的線條準確地勾勒出外形,然后在一些重點部位如人、馬之頭部、足部,馬之前胸、后臀等部位,作設色渲染,并在一些細節處如人、馬之毛發,胡人帽翎,馬胸部之鱗狀紋等以細筆描繪。作為人、馬背景描繪的山坡也是勾勒與單色平涂,山石使用了皴法,但皴線簡單質樸,完全是寫出而非擦出,類似于故宮所藏趙孟頫《洗馬圖卷》中的山石皴法。竹葉雙鉤,淡色平涂,一棵灌木用雙勾繪干,單線繪枝梢,點葉連帶點苔,叢草與苔點完全以色筆寫出。畫面整體給人的感覺是古樸自然,保留著相當多的較為早期的特征。除了上述單線勾勒、單色平涂的畫法外,人、馬與樹、石背景的比例也顯示出相當古典的方式。畫面雖有設色,但基本只用到赭石與汁綠,整體的顏色相當淺淡,加上年久紙色黯淡,粗看類似白描,唯胡人之氈帽、腰部三組橫紋和馬頭部轡帶使用了古艷濃重的朱砂色,在整體淺淡甚至略顯黯淡的畫面中顯出一抹
奇異而典雅的亮色。
本畫雖無作者款識、印章,但在繪畫的題材內容、筆墨技法和材料使用上都表現出獨特的時代性,如果把它和美國大都會博物館所藏之趙孟頫、趙雍、趙麟所作《三世人馬圖卷》作一個比較,就能發現它們在描繪對象和技法上呈現出相當的一致性,其中猶以趙雍所繪之西域奚官牽馬圖,與本幅作品實有異曲同工之妙。所以初步推測,畫作的創作年代應該距此不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