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憶舊,博物尋根
“春日遲遲,春景熙熙。”當清明的微風攜著草木的芬芳,輕拂過城市的每一處角落,這座城市便被染上了一抹溫柔而莊重的色彩。清明,不只是雨落紛紛、追思故人的時節,更是萬物生長、擁抱希望的起點,宛如一把神奇的鑰匙,開啟了通往千年華夏記憶的時光寶盒。就在這個特別的春日里,錫博精心策劃了一場融合了投壺、油紙傘、香包制作的清明雅集,邀您共赴一場傳統與春日交織的奇妙之約~
投壺:君子之爭,禮樂相和
不有博弈者乎?為之猶賢乎已。”——《論語?陽貨》
投壺,起源于周代貴族禮儀,后演變為文人雅士的宴飲之樂。清明節當天,在博物院中庭,游客們自覺排隊,以實際行動詮釋著投壺對“禮”的尊崇。
無論是朝氣蓬勃的小朋友,還是滿懷熱忱的大朋友,個個胸有成竹,眼神專注。他們微微瞇眼,瞄準目標,手中的箭帶著期待與緊張,在空中劃過一道道優美的弧線。現場不時響起此起彼伏的數數聲,“一、二、三……”,大家一同見證著,究竟誰能在這場投壺比拼中脫穎而出,投進最多,成為眾人矚目的焦點。
油紙傘:一筆一畫,繪就江南煙雨
“撐著油紙傘,獨自彷徨在悠長、悠長又寂寥的雨巷……”——戴望舒《雨巷》
相傳春秋末年,中國古代著名木工師傅魯班之妻云氏為了使丈夫雨天不受雨淋,發明了油紙傘。4月5日,無錫博物院帶領大家體驗手繪油紙傘,共同領略這項傳統技藝的獨特魅力。活動開始,社教老師向大家介紹了油紙傘的悠久歷史、制作工藝以及背后所蘊含的豐富文化內涵。
隨后,參與者們紛紛執筆,在素白的傘面上描繪心中的清明圖景——有的勾勒出遠山黛影,有的點綴幾枝新柳,還有的寫意潑墨,讓傘面流淌出江南煙雨的朦朧詩意。油紙傘不僅是遮雨的工具,更是文人墨客筆下的詩意符號。當一把把繪滿春意的油紙傘在院內輕輕旋轉,仿佛時光倒流,讓人置身于戴望舒筆下那個悠長的雨巷。
香囊:一縷幽香,寄情思遠
“拂胸輕粉絮,暖手小香囊”——唐?白居易 《江南喜逢蕭九徹因話長安舊游戲贈五十韻》
古人佩戴香囊,既有驅邪避穢的實用功能,也有寄托情思的浪漫寓意。4月6日,無錫博物院舉辦了一場別開生面的香囊制作活動。大廳內,淡淡的艾草香氣彌漫,社教老師細致地講解了香囊的歷史背景與制作技巧。
一位老奶奶耐心教孫女縫制香囊,一邊講述她兒時每逢清明佩戴香囊的習俗;一對年輕情侶則將寫滿祝福的紙條塞入香囊中,讓傳統習俗煥發新的情感表達。參與者親自挑選布料,用彩線精心縫制,隨后將香料填充進囊中并仔細縫合,每一個針腳都寄托著對美好生活的祈愿。
這場清明雅集,是錫博獻給春日與傳統文化的一封熾熱情書,觀眾的熱情奔赴,老老少少都沉浸其中。活動雖已落幕,但那些歡聲笑語、專注神情,還有親手制作的精美物件,都成為了大家心中對傳統文化熱愛的生動注腳。
未來,錫博也將繼續化身時光的旅人,深入歷史長河,打撈更多璀璨的文化珍寶,以豐富多彩的活動為舟楫,載著大家穿梭在古今之間。愿每一個走進博物館的人,都能被歷史的厚重與文化的魅力深深觸動,讓傳統文化在新時代的浪潮里,綻放出最耀眼、最迷人的光芒,生生不息,源遠流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