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線微課:“一鏡知匠心”——銅鏡學習(壹)
“當窗理云鬢,對鏡貼花黃。”愛美是人之天性。梳妝打扮最是離不開一面鏡子,在玻璃鏡尚未出現(xiàn)的古代,人們是用什么來映照容顏的呢?今天的在線文博課堂,就帶領(lǐng)大家一起來解讀漢唐風華,領(lǐng)略銅鏡文化的魅力。
《尚書》《莊子》等先秦著作中,都有提到過古人“鑒于水”。漢代許慎在《說文解字》中將“鑒”釋義為“盆”,在銅鏡尚未普及的年代,大大的銅水盆被充當鏡子使用。
根據(jù)現(xiàn)有的考古發(fā)現(xiàn),距今4000多年前的齊家文化出土的七角星紋銅鏡是我國已知最早的銅鏡。這面最古老的鏡子可能不僅僅是用來照臉,或許還是祭祀用品。
圖|齊家文化七角星紋銅鏡
銅鏡在早期是十分貴重的物品,只有貴族才能夠擁有,一直到漢代,由于生產(chǎn)力的提高,銅鏡才走入尋常百姓家,也因此,自漢代起,銅鏡的造型制式開始百花齊發(fā),尤其到了經(jīng)濟和文化齊頭并進的唐代,各種外來元素的加入使得銅鏡這個生活必需品充滿了各種巧思。
雖然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shù)”,但眾所周知,漢時也頗為崇尚陰陽讖緯學說,在科學不夠發(fā)達的時候,人們對世界萬物的理解多少有些朦朧。
這是無錫博物院所藏的四神博局鏡
圖|四神博局鏡
四神博局鏡是漢代流行時間最長的一種銅鏡,主要流行于漢代中期,包括西安末年至王莽時期。四神博局鏡的內(nèi)區(qū)為方形,外圍飾有青龍、白虎、朱雀、玄武四神獸,依次象征著東、西、南、北四方的守護神。博局鏡的“博局”之名來自于當時流行的一種棋牌類游戲所用的棋盤,呈四方形。四神博局鏡體現(xiàn)了漢人 “天人合一”的世界觀。
銘文鏡也是漢代流行的銅鏡樣式。鏡背銘文多為“大富貴,樂無事,宜酒席,日有喜”“ 見日之光,長毋相忘”“宜子孫”等吉祥語,有著花好月圓、團圓吉祥的象征,這些銅鏡成為了漢代人趨吉避兇的“錦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