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線微課|茶事中國——茶文化學習之“春茶有信”(貳)
時間: 2021年04月17日 瀏覽次數(shù):
2263
宋代最名貴的茶是龍鳳團茶,八餅一斤,原料產自福建建安鳳凰山的北苑芽茶。茶葉嫩芽經過反復洗滌,入甑用滾水蒸制。接著將蒸熟的“茶黃”先榨水,再榨膏,膏不盡則“色重味濁”。然后用瓦盆研茶,每日只可研三團。然后倒入刻有龍鳳的銀制模具中造茶。最后用烈火焙一次,沸水澆一次,稱“過黃”。這樣繁瑣工序制成的龍鳳團茶茶味極淡,符合宋人“大味必淡”的美食觀。到了宋仁宗時期,出現(xiàn)二十餅一斤的小團茶,更為小巧精致。北宋文學家蘇軾在無錫曾留下“獨攜天上小團月,來試人間第二泉”的詩句,這里的“小團月”指的就是龍鳳小團茶。
宋代龍鳳團茶圖案
明代的開國皇帝朱元璋登基后,立馬廢止了風行唐宋的貢茶制度,不再制作團茶餅茶,從此只進散茶。散茶飲用的流行,促成了“炒青”工藝的出現(xiàn),推動了制茶技術的進一步發(fā)展。炒青是指在制作茶葉的過程中,利用微火、人工揉捻使茶葉在鍋中快速蒸發(fā)水分的工序。相對于蒸青,炒青更有利于激發(fā)茶的香味,保持茶香本色。經過炒青的茶葉,能隨著熱水沖泡慢慢舒展,散發(fā)出迷人的香氣,因此這一工序一直沿用到今天。
炒青
在制茶和飲茶的兩千多年間,茶葉的采摘、焙制都經過了復雜的演變,但中國人對于茶的熱愛卻始終如一。舒展的茶葉,于杯中蕩漾出千山翠色,人間春色,盡在此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