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鄭元祐行楷華孝子祠記冊
紙本。48開。每開尺寸不一。
鄭元祐行楷《華孝子祠記》,7開。鄭元祐(1292-1364),字明德,處州遂昌(今浙江麗水遂昌)人。詩文頗負盛名,學者稱遂昌先生。僑居吳中近四十年,在吳中士人中影響很大。有文集《僑吳集》。本篇未收入《僑吳集》,屬佚作。據文字內容看,略有不全,應有數字遺漏。
華孝子,即無錫華氏先祖華寶。東晉義熙末,華寶年八歲,其父豪將成戍長安,謂寶曰:“須我還,當為汝上頭。”長安陷,父歿。寶奉父言,終老未婚冠,世稱孝子。南齊高帝蕭道成于建元三年(481)賜華氏故宅“孝子”匾額。《南齊書》卷五十五、《南史》卷七十三為之立傳。為彰其孝行,唐時于惠山二泉亭華宅故址華坡建“華孝子祠”,內塑華寶像,童髻長須。北宋時華寶后裔徙居汴京,至南宋初才回遷至無錫隆亭,故宋代“華孝子祠“改為“陸子祠”。至元代,又改為“三賢祠”。據華氏宗譜記載,華氏后裔曾于元至治間(1321-1323),在二泉之東另置土地,重建“華孝子祠”。該祠元末被毀,由裔孫修復,不久又廢。現存“華孝子祠”建筑,始建于明。
從此冊鄭元祐《華孝子祠記》內容來看,鄭氏所記之祠并非元時華氏后裔重建之祠。記中稱,此祠乃吳人王文質率里人捐資修建,修建理由是:“寺(指惠山寺)既孝子故居,更今千有余年,寺祠享以報施者跡相接,而孝子祠祀乃獨缺焉,非所以章孝行尊先民也。”據元王仁輔《無錫縣志》所錄元代高明(1305-1359,溫州瑞安人,至正五年進士)《華孝子故址記》:“惠山寺之東偏,當泉水之上,有三賢祠。按志書,今祠址華孝子所居宅也。初,祠久廢,吳人王彬始復創建。既成,則以三賢事刻諸石,且曰:初實孝子故居。”吳人王彬與吳人王文質,應為同一人。因此,鄭氏所記由吳人王文質倡修的“華孝子祠”,是位于華寶舊址的唐“華孝子祠”,亦即宋“陸子祠”,而建成后則更名為“三賢祠”。陸子祠”在末宋代即由惠山寺僧代為管理,與鄭文所稱“寺既孝子故居”之說相合。
鄭元祐為元代著名書家,因幼時傷右臂,以左手寫字,能書多體,尤以行楷佳。其文其書皆妙,與“館閣體”迥異,備受吳地士人推崇。吳中碑碣序文之作多出其手,本冊即是一例。觀其書作,結字及筆畫處理有鮮明的個人風貌,氣息古樸,帶有濃郁的文人特質。元代書法墨跡存世較少,本冊保存完好,傳承清晰,具有十分珍貴的文物價值、藝術價值和史料價值。
是冊由稽璜題首,作楷書“華孝子祠記”五字。嵇璜(1711-1794),字尚佐,,晚號拙修,無錫人。雍正八年(1724)進土,歷任日講起居注官、翰林院侍讀學士,通政司副使、都察院右僉都御史等職。
冊后附明清人題跋34開,題跋者多為明清二代進士出身的著名官員,也有書畫名家。明人如藍田、曹懷、楊一清、華云、周天球(文徵明弟子,著名書畫家)等。清人有劉嗣綰(嘉慶進士,曾主東林書院)、錢儀吉(嘉慶進士)、董國華(嘉慶進士)、江之紀(道光進士,官無錫知縣)、韋光黻(工書)、吳廷琛(嘉慶進士)、呂耀斗(道光進士)等。近人有俞復、方還、孫揆均、吳敬恒、唐文治等,皆一時名流。氏后商華文川亦有跋。
后華繹之之子華仲厚、華叔和、華季平兄弟三人,將華繹之所藏華氏家族資料無償捐獻給家鄉無錫博物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