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線微課|江南茶事美學——茶室薈(壹)
大唐盛世,四方來朝,威儀天下。茶,就在這個歷史背景下,由一群出世山林的詩僧與遁世山水間的雅士,開始了對中國茶文化的悟道與升華,從而形成了以茶禮、茶道、茶藝為特色的中國獨有的文化符號。至宋代,茶席不僅置于自然之中,宋人還把一些取型捉意于自然的藝術品設在茶席上,而插花、焚香、掛畫與茶一起更被合稱為“四藝”,常在各種茶席間出現。而在明代茶藝行家馮可賓的《茶箋·茶宜》中,更是對品茶提出了十三宜:無事、佳客、幽坐、吟詠、揮翰、徜徉、睡起、宿醒、清供、精舍、會心、賞覽、文童,其中所說的“清供”、“精舍”,指的即是茶席的擺置。本文將為大家介紹何為“茶室”、介紹廖寶秀老師眼中深受江南茶事美學影響的乾隆皇帝的茶室風格,最后展示在《茶室薈》課堂中茶道表演環節的互動體驗照片,帶領讀者朋友們領略茶文化的魅力。
明文嘉《二泉圖卷》(局部),無錫博物院藏
什么是茶室?
現代人將喝茶的地方稱為“茶室”,在古代人們將與茶事有關的建筑稱為“茶舍”。關于茶舍,歷史上有以下記載。
1.唐代宜興采造貢茶處
《宜興縣志》:“茶舍,舊在罨畫溪,去湖漢一里。唐代李棲筠守常州,有僧獻陽羨佳茗,陸羽以為芳香冠絕地境,可供尚方,始貢萬兩,置舍洞靈觀,韋交卿徙茲地?!?/span>
2.制茶房舍
唐代皮日休《茶中雜詠·茶舍》詩:“乃翁研茗后,中婦拍茶歇。相向掩柴扉,清香滿山月?!?/span>
3.烹茶供客之所:“茗舍”
明代吳應箕《南都紀聞》:金陵柵口有五柳居,萬歷戊午年(1618),一僧賃開茶舍,宜壺錫瓶,時以為極湯社之盛?!?
4.茶人居所
唐代皮日休《茶舍詩》曰“陽崖忱自屋,幾日嬉嬉活,棚上汲紅泉,焙前煎柴蕨,乃翁研茶后,中婦拍茶歇,相向掩柴扉,清香滿山月。”詩詞描寫出茶舍人家焙茶、研(碾)茶、煎茶、拍茶辛勞的制茶過程。
乾隆竹爐山房茶舍與茶器陳設
在上個月的錫博講壇講座中,著名茶文化研究學者廖寶秀老師帶領觀眾們走進乾隆皇帝的茶室,細致、全面、深入地為我們解讀了“乾隆竹爐山房茶舍與茶器陳設”,下面為讀者朋友們提煉了廖寶秀老師眼中的乾隆皇帝的茶室設計和茶器陳設呈現出什么樣的特色。
清高宗乾隆皇帝(1711-1799)愛好文人文化,在品茶藝術方面頗受影響,他對茶的追求,在中國茶史上無人能出其右。他雖無茶事專著,但對茶詩、茶畫、茶具、茶室陳設的投入,可謂歷代帝王之冠,甚至超越歷代名家、茶人。
《乾隆帝寫字像》軸,清,絹本,設色,縱100.2厘米,橫95.7厘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