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農村》第一卷合訂本(壹)
紙質,32開本。
該《中國農村》第一卷合訂本(內含《中國農村》創刊號),是上世紀30年中期由中國農村經濟研究會編輯出版的進步刊物。
1929年春,陳翰笙(此時他的公開身份是國民黨員、著名學者)受蔡元培之邀在國立中央研究院社會科學研究所任副所長(所長由中央研究院院長蔡元培兼任,實際工作由陳翰笙主持)。陳翰笙在研究所內領導了一批進步青年從事農村調查,取得第一手材料,用以證明土地革命的必要性。不久,陳翰笙受到國民黨右派的排擠,難以在研究所久留。他在撤離研究所之前,就以研究所的同志為骨干,加上曾在各地參加過農村調查的調查員,并吸收社會名人吳覺農(中華農學會會長)、孫曉村(農村復興委員會專員)、馮和法(農業經濟學家)等,于1933年12月在上海組織成立了中國農村經濟研究會。1934年8月,中國農村經濟研究會在上海舉行擴大會議,選舉陳翰笙為理事長,吳覺農為副理事長,孫曉村、王寅生、錢俊瑞、姜君辰、張錫昌、馮和法、孫冶方、薛暮橋等為理事。接著創辦《中國農村》月刊, 10月10日在上海出版創刊號,由薛暮橋、張錫昌和陳洪進共同編輯。不久,張錫昌、陳洪進離開上海,《中國農村》由薛暮橋主編(對外宣布由馮和法主編),孫冶方也常來協助。
《中國農村》在第一期的《發刊詞》中就明確表明了中國農村經濟研究會的革命性質:“本會為謀民族獨立全世界和平,而從事中國農村經濟的研究”,“根據我們底目標來研究農村經濟,最根本的問題是要徹底地明了農村生產關系和這些生產關系在殖民地化過程中的種種變化。簡單的說,就是要找尋那些壓迫中國農民的主要因子。這些壓迫中國農民的主要因子一經鏟除,非但農民可以活命,我們的民族也便有翻身獨立的一日。同時,中國民族的獨立,間接地可以促成資本主義內在矛盾的消滅,完成全世界的和平和全人類的自由。”
此時,要在白色恐怖嚴重的上海創辦進步刊物,是很不容易的。為創辦《中國農村》,掩護這株革命幼苗,陳翰笙煞費苦心,團結當時可以團結的知名人士,爭取公開出版發行該刊。為此,他在《中國農村》創刊時請蔡元培題寫刊名。通過王昆侖和孫曉村的關系,在國民政府內政部和國民黨中央宣傳部登記,由孫曉村、馮和法為代表人。刊物上寫的地址是南京行政院農村復興委員會,由上海黎明書局發行(后改由錢俊瑞、薛暮橋、徐雪寒等人集資創辦的新知書店發行)。上海國民黨市黨部由吳覺農負責聯絡。陳翰笙還親自與前親法的外交部長顧維鈞一起,到法國駐滬總領事館面見法國總領事,辦理在上海法租界蒲柏路賡馀里18號編輯部的登記證。這張登記證,后來為掩護他們在這里從事革命活動起到了很好的保護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