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線微課|醉馬風流——名畫中的唐裝
唐代,似一場永不落幕的盛宴。長安城內,華裳如云,一絲一縷,皆是開明盛世的點點縮影。幞頭、圓領袍衫、蹀躞帶、六合靴,是當時男子服飾標配。而蔡光甫的《太白醉酒圖軸》中,詩人李白卻身著翻領服飾,是刻意為之?還是穿“錯”了衣服?本期文博課堂,將揭開這幅院藏名畫中的服飾秘密,探尋暗藏在古典韻味中的前衛氣息。
無錫博物院藏?蔡光甫《太白醉酒圖軸》局部
長安城|今日OOTD
唐朝作為中國歷史上的“黃金時代”,其經濟之繁榮,風氣之自由、思想之開放,達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這也直接體現在了服飾文化上。假如一位唐代男裝穿搭博主,想要獲得流量,拍攝今日OOTD時,他需要哪些時尚單品呢?
(1)幞頭:百變帽子戲法
起初只是一塊樸實無華的包頭方巾,用于方便日常活動。在唐代工匠的巧思下,完成了從實用品到藝術品的華麗變身。基礎款的“平式小樣”盡顯質樸本色,但根據不同的場合、身份和喜好,還有硬腳、軟腳、結頭、硬頂等款式可供選擇。
無錫博物院藏《太白醉酒圖軸》中的“軟腳幞頭”,為文官與學士所好,內置巾子用以定型輪廓,再將兩腳涂漆加厚,成為軟腳,行動時頗為儒雅。另一院藏男侍俑所展現的是“結式幞頭”,將垂下的巾子繞到頭頂打結而成。而達官顯貴則會鑲嵌珠寶或刺繡,將不凡的審美和地位“頂”在頭上。
(2)圓領袍:頂流百搭戰袍
簡約大氣的樣式、修身立體的版型、寬松舒適的剪裁,使其成為人手一件的日常百搭外套。無論是騎馬射箭,還是出入廟堂慶典,穿上它都能顯得挺拔而干練。這位“潮流icon”,為壯大漢服體系也做出了極大貢獻。
《漢殿論功圖》中,漢高祖劉邦與大臣的交領右衽,是常見的漢服形制之一。而《步攆圖》中唐太宗李世民的圓領袍卻樣式迥異——左右襟在胸前交疊掩合后,要上提至頸部,并固定在頸一側,形成一個閉合的圓形領口。這種穿搭,雖在漢代壁畫中就已顯露雛形,但作為固定常服是在唐代。
《漢殿論功圖》交領右衽|《步攆圖》圓領袍
那么《太白醉酒圖軸》中,詩人李白那看似”衣冠不整”的翻領,是畫家的失誤嗎?并不是,反而是當時的最in穿搭!說到這兒,就不得不提另一位頂流——胡服。
《唐書?五行志》載:“天寶初,貴族及士民好為胡服胡帽”,那時長安城,外著翻領窄袖,將兩襟交疊的胡風穿法,是妥妥的流量密碼!在非正式場合時,可將圓領的一邊松開下垂形成翻領,隨意又舒適。而蔡光甫作畫時,便是結合了李白的性格、醉酒的情境、開放的風氣及胡風的盛行,為詩仙“解開了衣領”!看似不合常理,實則萬象歸一。熱播劇《長安十二時辰》主角張小敬的就參考了這一穿搭。
《太白醉酒圖軸》與《長安十二時辰》相似穿搭
除了男裝,女著胡服也極為流行。《新唐書?五行志》中稱:“婦人則簪步揺釵,衿袖窄小。”《長安十二時辰》中的婢女檀棋,其服裝明顯是外來式樣與漢服的結合——翻領小袖襖配蹀躞帶,條紋間道褲襯烏皮靴。看來,女性服飾不僅有“慢束羅裙半露胸”的柔美,也有“細氎胡衫雙袖小”的英氣。
西安博物院藏?胡服女立俑與《長安十二時辰》服飾對比
(3)蹀躞帶:經典萬能腰帶
要說男子配飾中最為實用的,便是蹀躞帶。帶間有帶環,可佩掛各種隨身物件。《舊唐書》記載:“武官五品以上佩蹀躞七事。七謂佩刀、刀子、礪石、契苾真、噦厥、針筒、火石袋等也”,足見其功能之強大。
但我們實際觀察唐代壁畫會發現,很少有掛滿七事的實例,有時只有一件。蔡光甫筆下的時尚達人李白同樣深諳“留白”的美感,直接空掛,不飾一物。
唐代壁畫
蹀躞帶
(4)六合靴:精密工藝標桿
所謂“六合”,是指制作前先將皮革染黑,然后根據靴子的造型,將皮料裁剪為大小不等的六塊,再縫合成靴,堪稱唐代精密高級工藝的典范。這種高幫的靴子厚實、耐磨、保暖,原先是生活在漠南漠北草原,或沙漠上常年騎馬的游牧民族所穿,至唐朝,發展為常服穿搭。
《八達游春圖》中的烏皮六合靴
胡漢Tag|破圈聯名
唐代服飾能成為中國服飾史上的巔峰,其成就實為本土精粹工藝與異域文明滋養共同造就的。既植根于本土文明的深厚底蘊,亦得益于開放包容的時代氣息。
(1)本土技術硬核
在原料方面,發達的農耕文明提供了堅實的保障。棉麻種植的普及,使“布衣”一詞真正成為庶民階層的寫照,而桑蠶養殖規模的擴大,絲綢產量的大幅增加,又為貴族階層創造了“云想衣裳花想容”的奢華。
工藝技術的精進也功不可沒,在草木染技術熟練應用的基礎上,拓展了套染工藝,使得配色從青、絳、黃、白、皂、紫等單色,升級為黃 青,黃 白等間色效果。再加上紡織和刺繡工藝的開掛,終是讓輕紗薄如蟬翼,重錦燦若云霞,還造就了一段關于綾羅綢緞美麗佳話:相傳唐玄宗夢游廣寒宮之時,見到仙女們隨仙樂翩翩起舞的情境,便暗中記下了樂曲,歸來后讓樂師作成了《霓裳羽衣》曲。
單色|間色
(2)絲路文化浸染
絲綢之路自古以來便是連接東西方的紐帶,而服飾即為一種可見的文化標志自然受其影響,色彩由沉悶單一變得華彩熠熠,甚至可以通過配色區分等級。
紫色和金色在波斯文化中是高貴和權力的象征,唐朝將這種理念轉化為“品色衣”制度。《舊唐書》載“天子常服唯以黃袍及衫,后漸用赤黃,遂禁士庶不得以赤黃為衣服雜飾。”《通典》里又規定:“三品以上服紫,四品、五品以上服緋,六品、七品以上綠,八品、九品以上青”。這便是唐代“以色明秩”的官服制度。
王朝命運的印記
相對于其他任何朝代,唐代服飾的空前開明另后世驚嘆。但在絕代風華之下,仍是君主專政的社會,皇權始終如懸頂之劍,不容臣民絲毫的僭越。當我們通過《太白醉酒圖軸》去探討服飾的流變之時,并不僅僅是為了挖掘一個時代的審美風尚,更試圖從一幅徐徐展開的畫卷中,摸索出大唐帝國的興衰榮辱——簡約瀟灑、衣袂飄飄是唐;織金錯彩、富麗華美亦為唐。
史料書冊可以記下江山圖景,豈不知金絲銀線也能繡出王朝命運?
參考文獻:
《唐代服飾特點初探》江倩倩
《從電視劇<長安十二時辰>看唐代服飾美學變遷》溫靜 楊若欣
《古代絲綢之路對唐朝服飾交流的影響》徐曉雙
《論唐代服裝的特點》彭歆
《從敦煌壁畫窺探唐代服飾美學》謝曉茹
《唐代服飾的歷史演變與藝術特征研究》焦燕
《女扮男裝絕非戲說:唐代的日常服飾有哪些外來元素?》國家人文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