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冶方抗戰(zhàn)時期使用的木箱(壹)
木質,長39.5厘米,寬30厘米,高33厘米。
該木箱主人孫冶方原名薛萼果,無錫玉祁人,生于1908年10月24日。他15歲參加中國社會主義青年團,16歲由團員轉為中國共產黨黨員。1925年1月,無錫成立了中國共產黨的支部,孫冶方是首任書記,這是無錫地區(qū)最早的中共地方組織。
孫冶方從青年時代起,就積極投身于無錫的學生運動、工人運動和國民革命運動。1925年“五卅”慘案發(fā)生后,他積極參與聲援上海工人、學生的反帝斗爭。同年9月,他受黨組織派遣,到蘇聯莫斯科中山大學學習。在這里,他系統(tǒng)地學習了馬列主義理論和政治經濟學理論,打下了堅實的理論基礎。1930年9月,孫冶方離開莫斯科回國,投身于偉大的中國革命實踐。他在上海先后擔任上海人力車工會籌委會主席、滬東區(qū)工會聯合會籌委會主席,深入棚戶區(qū)開展工人運動。1931年1月,由于叛徒告密,滬東區(qū)工會機關被破壞,孫冶方就此與黨組織失去聯系。隨后,他參加了由陳翰笙組織的中國農村經濟調查。這期間,他用筆名發(fā)表了許多頗有影響的論文,把馬克思主義的基本理論和中國社會經濟的實際相結合,分析了中國社會和革命的性質,引導國統(tǒng)區(qū)青年走向革命的道路。
1937年初,孫冶方經地下黨負責人沙文漢、陳修良的介紹,恢復了黨組織關系。同年11月間,任中共江蘇省文化工作委員會書記。在黨的抗日統(tǒng)一戰(zhàn)線指引下,他團結各界進步人士,出版進步刊物,并輸送大批文化人和青年到抗日根據地。1941年6月,他根據周恩來的指示,到達蘇北鹽阜區(qū)抗日根據地,任中共中央華中局宣傳部宣傳教育科科長、華中局黨校教育科科長兼馬列主義教員,為地方和部隊培養(yǎng)了許多干部。1943年4月調任中共津浦路西地委宣傳部長。抗日戰(zhàn)爭勝利后,他歷任蘇皖邊區(qū)政府貨物管理局副局長、淮南行署財經辦事處副處長、中共中央華東局財經委員會副秘書長等職,為保證軍隊的物資供應和做好后方的財經工作傾注了極大的心血。
新中國成立以后,孫冶方主要從事經濟領導工作和經濟理論的研究。曾經擔任上海市軍管會重工業(yè)處處長、華東軍政委員會工業(yè)部副部長、國家統(tǒng)計局副局長、中國社會科學院經濟研究所所長等職,為新中國的經濟建設作出了重大的貢獻,并為我國經濟理論界培養(yǎng)了一大批經濟學研究人才。他是我國著名的馬克思主義經濟學家。
該木箱是孫冶方在華中局黨校工作時組織上分配給他的。那時辦學條件非常艱苦,蘇北的新四軍當時正處在日軍和國民黨頑固派的夾擊之下,四面受敵,戰(zhàn)事非常頻繁。那一年的2~3月份,日軍剛剛對鹽阜地區(qū)進行了一次殘酷的大掃蕩,緊接著又在7月份進行了一次夏季大掃蕩,破壞很厲害,根據地的物資供應異常缺乏。這里雖然名義上號稱為華中局的高級黨校(主要培養(yǎng)縣團級干部),實際上是一無校舍,二無教材,教員也很缺少,需要自己培養(yǎng)。當時能夠找到幾間破廟和祠堂,就算是很好的課堂了。沒有桌椅,學生們就坐在自己的背包上,膝蓋上放一塊木板就算是課桌了。十幾個人睡在一間屋子里,地上鋪些稻草就當做床和褥子。教員和學員過一樣的生活,由于孫冶方擔任的職務和教學的需要,組織上就給他分配了這只小木箱。當時這箱子對孫冶方來講真是太需要了(他還在木箱上親筆寫了 “孫冶記” 三個字),這樣他就可以用它來放上課用的教材和學習材料。到了晚上,他就俯在菜油燈下,用這只木箱當書桌,在上面編寫教材和制訂教學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