樂學錫博|“雪龍號”船長走進錫博,帶您聆聽來自極地的聲音!(壹)
剛剛過去的世界海洋日,“人與自然的和諧共生”這個話題受到社會關注。近年來,極地科考事業越來越吸引國人的關注,特別是2014年習近平總書記登上雪龍號科考船慰問,中國第30次南極科學考察隊經歷的“極地大營救”、馬航失聯客機搜尋等行動,讓人們對雪龍號產生了極大的興趣。
為了讓更多青少年了解極地、愛護地球,無錫博物院攜手無錫報業少年新聞學院、無錫市青少年發展服務中心,邀請雪龍號極地科考專家走進無錫,與無錫青少年互動,講述科學與環保的故事,聆聽“來自極地的聲音”。
本次活動邀請到了中國極地研究中心(中國極地研究所)高級船長、中國第38次南極科學考察長城站越冬站站長沈權,江南大學環境科學系主任、中國生態學會人類生態學專業委員會委員王麗紅現場與120名學生展開互動交流。
沈權,1986年開始從事船舶駕駛,2005年起擔任“雪龍”號船長,先后參與18次中國南極科學考察、5次中國北極科學考察,曾駕船到達北緯88度22分,乘直升機到達北極點,成為中國航海史上最北紀錄和到達北極點的第一位船長。2014年他作為副總工程師參與“雪龍2號”建造。目前為止,他是中國科學考察船船長擔任南極野外科學考察站站長的第一人。
沈權船長分享了關于南北極環境以及中國極地考察的故事,與小觀眾們進行了深入互動。“企鵝毛擼起來什么感覺?”“雪龍號是怎么破冰的?”“雪龍2號能破多厚的冰?”學生們的問題層出不窮,沈權很遺憾地說,他們要遵守與企鵝保持5米以上的規定因此沒有擼過企鵝,但可以觀察到成年企鵝的毛又短又密又厚又硬。對于雪龍2號破冰的最厚值,他請了身高約為1.5米的學生上臺后解釋:“雪龍2號能在這個孩子身高那么厚的冰面持續前行。”他還通過大量的圖片、視頻以及豐富的極地生活經歷,揭秘了雪龍號異于其他船型的船首,常用的破冰方式,曾遭遇過的險情,完成過的國際大營救以及南極惡劣的環境等,讓學生對極地科考人員所處的惡劣工作環境以及南極精神等有了更深認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