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四軍無錫后方醫院醫療用具
該批文物為新四軍第6師第18旅在無錫東湖塘后方醫院的部分醫療用具和針劑。1941年皖南事變后,新四軍18旅正式成立,歸屬新四軍第6師。18旅成立后建立了衛生部,所屬各團建立了衛生隊,營連逐步配置醫務員、衛生員。原江南抗日救軍國(新四軍18旅前身)的后方醫院被一分為二,第一療養所(口頭上仍稱后方醫院)在蘇常太地區,第二療養所在澄錫虞地區,而該第二療養所(后方醫院)就設在無錫東北鄉的東湖塘鎮。
當時蘇南東路地區抗戰形勢發展很好,新四軍部隊積極打擊敵人,地方黨政建設蓬勃發展,部隊迅速壯大。一批上海及附近城市醫院的醫務工作者和紗廠女工紛紛參加新四軍,被分配到衛生部、衛生隊和后方醫院工作,加強了衛生醫療隊伍。
那時新四軍后方醫院的工作條件十分簡陋,老百姓家的堂屋就是“病房”,地上攤的稻草鋪就是“病床”。上面吊一塊白布,下面用長凳擱上門板,就是“開刀房”。醫療用具和藥品奇缺。沒有金屬鑷子,就削竹筷來代替;沒有夾板,自己鋸木板制作;沒有脫脂棉花和繃帶,就用普通棉花和土布煮沸消毒后來代用。面對種種困難,新四軍后方醫院的全體醫務人員,憑著對抗戰的堅強決心,不怕危險,吃苦耐勞,忠于職守,依靠人民群眾的愛護和地方抗日民主政府的幫助,出色地完成任務。為此,新四軍第6師師長兼政委的譚震林還專門為他們寫了一首《白衣戰士頌》的白話詩,刊登在《東進報》上,熱情贊揚這些醫務人員的出色表現。
1941年8月下旬,日偽部署對澄錫虞地區“清鄉”,領導決定第二療養所的干部和醫務人員帶領傷病員分批向長江以北轉移。由于情況越來越緊張,一些來不及轉移的傷員以三至五人為一組,分散在各相隔幾里路的小村子里隱蔽養傷。留下的少數醫務人員化裝成農夫、農婦,逐村進行巡回治療。戰斗在繼續,傷員陸續增加到100多人,而敵情更趨嚴重,北渡長江又很困難。上級指示,將這批傷員組成兩個隊,向西突圍。西邊有鐵路、公路、運河,日偽駐重兵防守,封鎖嚴密。他(她)們依靠群眾及交通線上我方秘密黨組織的幫助,克服了種種困難,經歷了很多險情,終于跳出“清鄉”圈,穿過鐵路、運河和蘇錫公路,漂過太湖,到達新四軍十六旅活動地區。
1941年11月,新四軍十八旅奉命進到蘇北的江(都)、高(郵)、寶(應)地區,醫務人員分批隨部隊進入,留在蘇南的第二療養所部分醫務人員也隨后到達該地區,無錫的新四軍18旅后方醫院亦隨之撤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