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流派印學術研討會在錫成功舉辦
2016年11月6日,“明清流派印學術研討會”在無錫君來文博之家酒店成功舉辦。
中國書法家協會副主席翟萬益,中國著名書畫篆刻家、理論家韓天衡,南京藝術學院教授、南藝藝術學研究所所長、中國書協學術委員會副主任黃惇,《中國書法》主編、中國書法家協會理事、中國書協篆刻委員會秘書長、西泠印社理事朱培爾,中國書協理事、江蘇省書協副主席、蘇州市書協主席王偉林等全國書法篆刻界領導及一流名家,應邀出席了此次研討會。
參加研討會的除了26位入選論文作者以外,還有中國藝術研究院中國篆刻藝術院研究員鄒濤,北京匡時國際拍賣有限公司董事長、中國書法家協會會員董國強,近墨堂書法研究基金會主席林霄,無錫市國畫院院長、無錫市書協常務副主席兼秘書長孫璘,以及無錫博物院的領導。
研討會歡迎儀式由無錫博物院副院長蔡衛東主持,無錫博物院主要負責人劉寶山、近墨堂主席林霄、著名篆刻家韓天衡以及中國書協副主席翟萬益分別為大會致辭,并為入選本次研討會的26篇論文的作者頒發證書。
隨后,26位入選論文的作者分別就自己的論文進行了演講交流。
本屆研討會在黃惇先生的會議總結中,圓滿落幕。
篆刻是根植于漢字與印章形式的獨特藝術,也是書法、繪畫之外的又一大中國傳統藝術門類,文人篆刻更是中國特有的一種文化現象。近年來,我國篆刻藝術有了很大的發展,篆刻藝術的認知度和社會地位有了顯著的提升,篆刻創作者的隊伍日益龐大,各種篆刻展覽和篆刻研討會種類繁多。在這其中,以博物館為主辦方的展覽和研討會則較為少見。與書法和繪畫相比,國內公立博物館對篆刻藝術品的收藏、展示與研究普遍較為薄弱。全國各大博物館中,以篆刻為主題內容的相關展覽非常少,以明清流派印為內容的、具有一定學術深度的展覽則更為稀缺。本次研討會以博物館的展覽和藏品為依托展開,既有一定的新意,又具重要的意義。它為國內外研究者提供了以傳世稀少的明代流派印篆刻實物為研究基礎的機會,開拓了當代篆刻理論研究的學術眼界,填補了相關研究空白,相信必將進一步推動業內對明清流派印的研究,從而進一步揭示中國傳統篆刻的藝術魅力。
主席臺就座的特邀嘉賓(左起)林霄、王偉林、黃惇、翟萬益、韓天衡、朱培爾、劉寶山
南京藝術學院教授、著名書法篆刻家辛塵先生談《明清篆刻研究的藝術學立場與思路》
無錫博物院副院長盛詩瀾女士談《何震白文印的形式特征——從無錫博物院藏何震印談起》
蘇州大學藝術學院教授陳道義先生談《論<唐宋元名印冊>摘筆之印學價值》
與會嘉賓合影留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