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動回顧|攜一縷淺夏的芬芳,來錫博度五一
五月是個溫和的時節,既已褪去冬日的嚴寒,又還未迎來盛夏的炎熱,是個適合走出家門、享受假期的好時光。在這個五一假期里,無錫博物院開展了五項精彩活動,通過多樣的授課形式和有趣的手工體驗,帶領大家共赴了一場難忘的文化之旅。現在就讓我們一起來回顧一下社教活動中的精彩瞬間吧~
4月29日:泥塑雅韻——非遺惠山泥人體驗
惠山泥人創始于明代,繁盛于清代,至今已有400多年的歷史了?;萆侥嗳巳〔挠诨萆缴侥_下的“善業泥”,經過繁復的18道工序才能成為一尊惠山泥人。打泥、揉泥、捏制、繪彩、開相……一道道關口走過去,做出來的泥人才能傳神傳情,因此惠山泥人被贊為無錫的“城市名片”。
在這個五一假期,無錫博物院準備了憨態可掬的阿福阿喜,邀請大家為他們穿上彩衣。瞧!孩子們拿起畫筆,按照社教老師講述的傳統泥人配色口訣“三分塑,七分彩,紅搭綠,一塊玉”給泥坯繪彩,為“捺泥模?!辟x予全新的靈魂。在色塊的碰撞中,呈現獨特的東方美學,延續指尖上的百年非遺傳承。
4月30日:瓷土生輝——釉上彩瓷盤手繪活動
釉上彩又稱“爐彩”,是陶瓷的主要裝飾技法之一,是指在高溫瓷器或瓷胎上施以低溫釉或低溫彩,然后再次入窯經600攝氏度至900攝氏度溫度燒制而成。釉上彩始于宋代磁州窯和定窯系,是從傳統的低溫色釉瓷基礎上發展而來。釉上彩繪瓷包含有負有盛名的粉彩、斗彩、琺瑯彩等,均是稀世之珍。
4月30日上午,無錫博物院于一樓大廳開展了“瓷土生輝——釉上彩瓷盤手繪”活動。參與活動的小朋友在家長和社教老師的幫助下,在空白瓷盤上抒發天馬行空的想象,繪制出自己喜歡的圖案,在動手體驗中領略陶瓷之美。
5月1日:逐夢飛揚——風箏手繪活動
陽春時節,輕風拂面,正是放風箏的好時候。風箏發明于東周春秋時期,距今已有2000多年的歷史。相傳身居魯國的墨翟以木材制成鳥禽狀器械,取名為“木鳶”,用于軍事偵察。東漢蔡倫改進造紙術后,坊間才開始用紙做風箏,稱為“紙鳶”。到了唐代,社會安定后,紙鳶的用途開始從軍事轉向娛樂,風箏也逐漸走向民用,類型也更加豐富。
5月1日,無錫博物院舉辦了“逐夢飛揚——風箏手繪”活動,活動現場人頭攢動,眾多觀眾駐足觀賞?;顒又校瑹o錫博物院老師為孩子們講解了風箏的起源及發展,介紹了風箏的繪制要領、選色配色及制作流程。孩子們以春風做筆,春意做畫,細心勾勒出想象中的童趣風箏。獨一無二的手繪風箏也承載著孩子們的心愿,在五月的陽光里翱翔。本次活動旨在引導孩子們在看看、說說、做做、玩玩中加深孩子們對風箏的認識,感受民間傳統文化的魅力。
5月2日:匠心獨運——絲網印刷體驗活動
絲網印刷幾乎包圍了我們今天的生活,它能夠表現出大塊極為平整而均勻的高飽和度色塊,有著很強的視覺沖擊力。是當代藝術和商業生產等多種領域中運用極為廣泛的一種藝術形式。為更好地豐富市民文化生活,錫博在5月2日舉辦了“匠心獨運——絲網印刷體驗”活動。
活動開始,社教老師首先向大家介紹了絲網印刷的發展歷史,并結合實例,邊講邊示范了絲網印刷的基本方法??粗蠋煹氖痉?,大家也躍躍欲試,拿起自己手中的網版、顏料、刮板等材料開始了創作,在準備好的帆布包上印制出了各色的文字和圖案,一個個包包獨特又文藝,將五一的歡欣瞬間定格~此次活動,博物館發揮社會功能、完善公共文化服務,讓市民朋友們領會傳統文化與現代文化相結合所迸發的永久魅力與時代風采。
5月3日:環佩琳瑯——手工壓襟制作體驗活動活動
你知道“壓襟”是什么嗎?是手串嗎?其實,壓襟是女子掛于胸前的配飾。明清時期女子上衣肥闊,風一吹便鼓鼓囊囊的,而壓襟可以令衣物平順,體現出人的儀態美。行走時,壓襟上的墜飾彼此相觸,發出輕柔細碎悅耳的聲響,令人心生愉悅。
本次活動,在社教老師的指導下,現場觀眾用流蘇、平安扣、串珠、漂亮的琺瑯等物件串聯,親手制作、編織出屬于自己的獨特壓襟。
來源:開放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