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體聚焦|來試人間第二泉,走進惠山茶會的“前世”與“今生”
江南名城無錫,是茶文化重地。惠山泉、陽羨茶、紫砂壺早已成為中國茶文化的重要符號,而惠山茶會更是因王紱、文徵明、顧貞觀等文人雅士而盛名遠播,成為明清文人以茶會友、吟詩作畫、修身問道、抒發性靈的經典茶事。江南的風雅,伴著清新的茶香,氤氳在清澈純凈的惠山泉水中,縈繞于歷代文人的筆墨詩情里。近日,“來試人間第二泉——惠山茶會人文主題特展”在無錫博物院啟幕,從惠山二泉出發,相約無錫博物院,文藝演出、茶藝展示、茶果品嘗、茶盞繪畫等互動體驗為策展精到、制作精良的展覽加持,多維度、全方位呈現無錫茶文化精髓。
本次特展由無錫博物院聯合故宮博物院、南京博物院等十余家知名機構,梳理出百余件精品文物,從人文地理學出發,強調“景與物——人與事”之間的內容聯系與空間敘事,突出無錫地方特色,讓更多觀眾從中了解“惠山茶會”的前世今生。
特展分為“山中有盛名”“名山聚名士”“歸山煮新茶”“新茶引風尚”四個單元,講述了唐代至今無錫的千年茶文化發展歷史,重點描述“惠山茶會”這一重要的文化事件,以及其對宮廷茶事、文人茶事乃至世界茶文化的影響。
我國各大博物館珍藏的茶文物講述著中國源遠流長的茶文化。此次惠山茶會人文主題特展匯集了多件明星藏品,如故宮博物院藏“明·永樂款青花纏枝蓮紋壓手杯”和“清·竹茶爐”、南京博物院藏“清·陳鳴遠東陵式紫砂壺”、福建博物院藏“明·摹刻蔡襄《茶錄》木刻板”、無錫市錫山區文化體育和旅游局藏“明·大彬款三足柿蒂紋紫砂壺”、無錫博物院藏“明·文嘉《二泉圖》卷”和“明·丁云鵬《煮茶圖》軸”。“這里的每件展品,都大有來頭。”無錫博物院副院長蔡衛東說。
丁云鵬《煮茶圖》軸 明 無錫博物院藏
在豐富的展品中,竹茶爐是惠山茶會最有名的見證物。據記載,明洪武初年,明代著名的無錫籍畫家王紱經常在惠山寺聽松庵內,與性海和尚、潘克誠等人談佛論禪,賦詩唱和。他們請湖州竹工制作了一只雅致可人的竹茶爐。高不盈尺,上圓下方,狀如道家乾坤爐。時時取二泉水、陽羨茶,煮泉烹茶,專研茶事。王紱專為竹爐繪圖賦詩,王達為竹爐清詠作序,一時唱和之作甚多。“來試人間第二泉——惠山茶會人文主題特展”總策展人,無錫博物院院長肖煒介紹,清代乾隆帝與竹爐淵源頗深。乾隆六巡江南,十一次前往惠山。乾隆在《竹爐精舍》詩中說:“因愛惠泉編竹爐,仿為佳處置之俱。詩后并注:辛未南巡過惠山聽松庵,愛竹爐之雅,命吳工仿制,因于此構精舍置之……”(《御制詩文》五集,卷三十九)《竹爐精舍烹茶》:“鼻祖由來仿惠山,清烹到處可消閑。聽松庵里明年況,逸興遄飛想象間。”這些詩文記載,乾隆第一次南巡結束北返時,便從江南攜回竹爐置之茶舍。同時,在北京的玉泉山、香山還建造了以“竹爐山房”“竹爐精舍”為名的茶舍。據清宮檔案記載,乾隆至少為自己各處的茶室制作了20座以上的竹茶爐,此次展出的“清·竹茶爐”就是其中的一件。
一片片茶葉于江南千年煙雨中,跨越時空、匯聚人文地理、引領生活時尚。如今,在無錫惠山腳下,各式茶館依河而設,往來不絕的各路茶客,使這里歷經風霜仍充滿了市井茶煙之氣。
以無錫惠山茶會為代表的文人風雅茶事對中國茶文化審美的形成和發展影響深遠。“山水之清美,且足以發靈慧之性,而助其深湛之思。”明中晚期的文人喜愛山水游賞,舒展心靈,率性而行,而在山水游賞之時,訪泉煮茗,與好友飲茶清談,成為文人所追求的生活意趣,這其中留下了大量的詩文畫作。明代文徵明一生寫了23首惠山泉茶詩,并留下了《惠山茶會圖》,詳細描繪了惠山茶事。其后文嘉又繪就了《二泉圖》,描繪的是明代惠麓二泉實貌。丁云鵬《煮茶圖》,還原了明代的文人煮茶場景。宋懋晉《寄暢園五十景圖冊》詳細描繪了明代秦氏寄暢園之盛……通過這一幅幅畫作,讓人們不禁聯想,一群文人雅士坐于泉亭之下,列鼎煮茶、山徑信步,周圍山石層疊,松柏掩映,人與自然和諧共處的美好畫面。茶,興于唐,盛于宋,到了明清,文人以茶會友,以詩唱和,一碗茶湯,孕育出集茶詩、茶文、茶畫、茶書于一體的茶事大觀,令“惠山茶會”千古流芳。
惠山茶會,攜著江南文化的百代風流、千般風雅影響了全國乃至世界茶文化。從清宮飲茶之盛到日本煎茶之清,無不留有其印跡。南京博物院副院長王奇志表示,正是有如此淵源,這樣一個展覽在無錫舉辦最為合適。它集合天時地利人和,成為一個“最無錫的展覽”“最風雅的展覽”,娓娓講述著無錫茶的故事。
據無錫博物院展覽部副主任任寶龍介紹,本次特展將持續開放至明年上半年。在展覽形式上,注重空間營造和新技術的應用,為觀眾打造了沉浸式的觀展體驗。為了增強與觀眾的互動,無錫博物院推出了茶說、茶境、茶研等一系列活動,配合展覽、鏈接觀眾。此外,博物院還從藏品中提取元素,研發了“竹爐生煙”茶飲套裝、“紫器清茗”茶禮套裝、“來試人間第二泉”紫砂茶具套裝、“寄暢山水陰”書畫套裝系列、寄暢園五十景圖畫屏等近20款文創產品,讓觀眾觀展之余,把文物帶回家。
綿延百年的竹爐茶會,將江南士子匯集于此,圍爐品茗、舒放性靈,引領一代飲茶風尚。如今的茶事活動正以一種百花齊放的形式進行重構,但無論如何變化,它依舊承載著那份優雅而從容,依舊滿足我們每個人對美好生活的向往。
原文刊載于《中國文物報》(2022年11月22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