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末明初華貞固手抄先代遺文冊
紙本。25開。每開尺寸不一。
華貞固小楷抄寫先代銘、述、記,序、詩、辭等,共39篇,23開。華貞固(1341-1397),字公愷,號貞固,華幼武次子。他是無錫蕩口(鵝湖)華氏始遷祖,與無錫華氏“孝祖”華寶、南宋初自汴京返徙無錫隆亭的“始祖”華原泉并稱華氏“三組”。華氏為無錫甲族,《泰伯梅里志》云:“四百年來,高門巨閥,櫛比鱗次,皆華姓也。”特別是在華貞固遷居蕩口之后,華氏家族儒、商并舉,成為明清時期當地第一望族。明高攀龍稱:“吾邑惟華氏族最大,他族不得望矣。”明清兩代,無錫華氏共出37名進土,超過無錫另一大著名望族一一秦氏。
冊中華貞固所抄內容,多與其父華幼武有關。華幼武(1307-1375),字彥清,號棲碧,工詩,有《黃楊集》三卷傳世,后收入《四庫總目》。自晉“孝祖”華寶以來,華氏代有孝名。華幼武六歲失怙,事母陳氏至孝。元至正二年(1342),陳氏獲“貞節”旌表,華幼武名其居為“貞節堂”,又構“春草軒”,取唐人孟郊“游子吟》中“誰言寸取心,報得三春暉”詩意,以示感恩其母。
冊首三篇,為陳方撰華幼武祖父華璞行述、陳謙撰幼武之父華鉉行述及黃酒撰華鉉墓志銘并序,皆應華幼武之請而作。陳方(元),字子頁,自號孤篷倦客,京口人。工詩,嘗與倪瓚唱和。至元初為華幼武延聘至家,坐館課子。陳謙(1290-1356),字子平,吳郡人,善詩文。一陳均有詩集,錄入《元詩選》行于世。黃活(1277-1357),字文晉,又字晉卿,義烏人。仁宗延祐間進士,為元代著名文學家。
冊首有“先代遺文”四字篆書,未署名,鈐白文“嗣業”章。考其書者應為明人吳奕,字嗣業,長洲人。吳奕為吳寬侄子,官至中書舍人,與文徵明、蔡羽、陳淳、張靈等同為“東莊十友”。他擅長篆書,常為人篆額,豐坊《書訣》稱其“臨石鼓妙”。明代時,蘇州吳寬,文徵明等人與華氏家族交往十分頻緊,吳為是冊題首也在情理之中。
冊末有華氏后商華鴻模、華文川二人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