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動回顧丨提一盞月暉?赴上元集會
古人稱“夜”為“宵”,而正月十五是一年中月初圓之夜,故得名“元宵節”。無錫博物院為營造佳節團圓氛圍、普及傳統民族文化,開展了集學非遺、猜燈謎、捏湯圓、唱評彈為一體的融合性民俗文娛活動。借此良辰,錫博提一盞月暉映路,邀諸位才子佳人共赴上元集會。
Part.1 以講座為序,解讀非遺知識
在娛樂生活比較匱乏的年代,人們對于“枚枚子”的創作,可謂是信手拈來。“枚枚子”是無錫地區的方言,意為“謎語”。將謎語書于紙上,映于燈下,列于堂間,供人射覆,便是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的“燈謎”。
元宵當天,錫博特邀“無錫燈謎”非遺傳承人項行先生來到“文虎斑斕——燈謎知識講座”,和大家分享燈謎知識。講座中的很多謎例,都融合了院藏文物進行呈現,相信觀眾們在了解非遺知識的同時,也領略到了錫博文物的獨特魅力。
Part.2 以詩謎為引,體驗民俗文化
講座結束后,大家迎來了“知識狂歡——猜燈謎互動環節”。我院精心準備了500條燈謎,或藏古典詩詞之雅韻,或寓現代幽默之巧思,還有文房用具、五色紫砂、精美拼圖等文創獎品,市民們都可憑借運氣與智慧獲得贏大獎的機會。
一時間,大人孩子皆熱血沸騰。而文化無國界,中外賓客突破語言交流的障礙,協心戮力思考著中國漢字的書寫規律,著眼于字義詞義的變化,或揣摩、或踟躕、或爭辯......錫博以詩謎為引,滿庭燈彩意在抒懷,亦為呼吁民俗文化之傳承。
Part.3 以團圓為餡,祈愿上元安康
湯圓因為軟糯綿密的口感,成為正月里的美食代表,更是老百姓普通生活中的快手美味。又因其“團團圓圓”的美好寓意,為元宵節增添了和樂喜慶的氛圍感。
因此,除了頭腦風暴,錫博還舉辦了面向親子家庭的“團團又圓圓——超輕黏土元宵制作活動”,參與者們用黏土替代面粉,以“團圓”為內餡,制作出一只只造型獨特的元宵,最后集合放在無錫博物院的專用裝置中,成為“一碗別致的元宵美食”。本創意既是為佳節增添別樣生趣,又可為市民游客增進情感交流。
Part.4 以琴歌為媒,傳承吳地文明
吳儂軟語,說不盡的舊話往事;水鄉澤國,唱不完的民謠歡歌。錫博本著傳承地方記憶、弘揚民族文化的宗旨,特邀無錫市評彈團及歌舞劇院為大家帶來“《吳風雅樂》——評彈、民樂系列專場演出”,這是一場音樂藝術與古老歷史的碰撞。
演出當天,星空劇場座無隙地。優秀的青年演員用婉轉彈詞講述無錫城市故事,聽眾們隨著幽柔曲調感受著吳地水鄉風情。評彈與民樂,既是江南民間的生活寫照,亦是文化傳承的根基。錫博用說與唱、琴與弦,帶大家醉入江南市井,聆聽人間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