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邵彌絹本設色積書巖圖
時間: 2019年08月14日 瀏覽次數:
1467
邵彌,明末清初書畫家。字僧彌,后以字為名,號瓜疇、芬陀居士,今江蘇蘇州人。邵氏工詩文書畫,山水畫主要取法倪、黃,尤以元人為師承對象,略參以宋人筆意,筆法簡潔,風格秀逸,自成一格。據吳偉業的《邵山人僧彌墓志銘》知,邵彌詩文書畫皆善,并喜歡收藏,齋號叫“頤堂”。他性格舒緩,和元代大畫家倪瓚一樣都有“潔癖”。由于這個墓志銘是在邵彌死后多年,經由吳偉業補寫的,故他的生卒年實際上有多種說法,我們現在所用的邵氏生卒年,則是由古書畫鑒定大家徐邦達先生生前所考訂的。這幅《積書巖圖》取材于北魏酈道元《水經注》中的“河北有層山,其下層巖峭舉,壁岸無階,士罕有津逮者,因謂之積書巖”一段。此圖是畫家根據《水經注》的記載,加以想象而繪制的。邵彌以特寫的方式,表現了山巖的雄偉與奇特。整個畫面所留空間不多,近、中、遠層次分明,山巖幾乎鋪滿全幅,但山勢的起伏感卻被很好地表現出來,具有很強的真實感。陡直的峭壁,險峻而不見路徑。石崖中的樹木盤曲生長,蒼翠欲滴。山巖下,碧波蕩漾,活潑流利的線條表現出水的形態和奔騰的氣勢。人物活動在畫面中部,恰是觀者的視覺中心,其內容當是隱居題材。整幅畫的構圖嚴密,勾線勁挺,屋舍以界畫法刻畫準確、精細,山石皴擦不多,筆墨較為淡雅,勾線柔和順暢,綿密有序,清楚地體現出邵彌山水以元人為師承對象,略參以宋人筆意,筆墨疏簡秀逸的特點。鈐印:“彌”朱文印、“字僧彌”朱文印、“道心之塵”白文印、“風雨樓”朱文印、“陶氏澂懷館供養”白文長方印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