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末明初華貞固手抄黃楊集冊
紙本。34開。每開尺寸不一。
此冊為華貞固手抄其父華幼武詩集,共19開。所抄內容分《黃楊集》,《續黃楊集》兩部分,共107首。其中前集50首,有陳方作序;后集57首,有陳謙作序,華幼武父子及陳方、陳謙介紹,詳見“元末明初華貞固手抄先代遺文冊”條。據陳方,陳謙二序可知,華幼武習詩,得陳方指導教授,而《黃楊集》之名即為陳方所起,但至正十一年(1351)陳謙為《續黃楊集》作序時,陳方已經去世。華幼武雖“愛詩甚篤”,但并不“肆然而為之”。此冊抄本所選詩作,絕、律、古詩各體都有,內容豐富,或應景、或抒懷、或次友人韻,詩風沖淡平實。雖人處亂世,但詩中流露的情感卻不激不厲,含蓄蘊藉。據詩作內容來看,華幼武生平交游多為文人詩家、書畫名流和羽流僧家,其中不乏鄭元祐、倪瓚、俞綽、楊文昭、王逢、陳植等耳熟能詳之士。鄭元祐和倪瓚都是當時蘇吳一帶文壇和藝壇的領袖人物,華幼武和他們交好,由此可見華氏家族在當地具有相當的地位和人脈。值得一提的是,冊中有一首詩是寫給王文質的,即倡修唐代華孝子祠者,詳見“元鄭元祐行楷華孝子祠記冊”條。是冊正文書法、墨色、用紙、尺寸,均與華貞固手抄先代遺文冊一致無二。冊首同樣有吳奕篆書,作“黃楊集”三字,鈐“嗣業父印”朱文章。書法渾厚圓熟,源出石鼓,實能代表明代中葉篆書之最高成就。
從冊后題跋內容中,亦可梳理出本冊流傳情況。此抄本作為華氏家族世襲之寶,因種種原因,曾四進四出于華家。最早一次流出時間不詳,至弘治乙卯年(1495)由華貞固七世孫華順德購回,裝潢成帙;后再次流出,至明末,由華氏姻親秦子雙贈歸華燕超,不久又歸于華允誠(1588-1648,字汝立,號鳳超);順治五年(1648),華鳳超因未剃發被告發于江寧,被斬,其后《黃楊集》抄本再次流散族外,直至嘉慶戊寅年(1818)由其后裔華孟超再次購歸;咸同年間,因太平天國農民起義,《黃楊集》于戰亂中又一次流出族外,至光緒間由著名書畫家、收藏家華翼綸最后一次購歸華家,三傳而至其孫華子唯。推測經華子唯再轉歸華繹之,再由華繹之之子華仲厚、華叔和、華季平代表華氏家族無償捐獻給無錫博物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