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古為新之王夢晗的創作構思
時間: 2020年06月09日 瀏覽次數:
1569
我的童年在水鄉度過。陽臺的窗戶一拉開,曬的被子下面就是運河;每個暑假的早上,外公外婆提溜著我穿過弄堂,捻著運河走一段路,去早鍛煉;學畫畫的時候,老師家住吳橋,我在橋下來來回回,看著運輸船隊的東往西來。運河兩岸的房子愈發的高了,兩岸的人聲亦愈發熙攘,不變的是這條運河依舊,扮演著錫城人民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中國傳統山水畫采用的是散點透視,講究的是觀看者步入畫面中去,移步易景,從湖邊小徑穿過假山園林,又步行過巍峨高山腳下,觀者成了這畫面的一部分。蔡光甫先生的運河作品秉承了一貫的透視方式,例如在作品《皋橋》中,觀者似乎可以從山腳下的茅屋出發,順小船而下,穿過頭頂的皋橋,橋上人流中穿雜著幾個轎府。過了橋,景色開闊起來,運河兩岸都是些農田,左右兩邊的船也舒散開來,往前看去,一路遼闊的好風光。
這次的創作中,我嘗試著打破傳統的觀察方式,多探尋一些透視關系的可能性。通過作品,希望大家去思考觀看的角度以及高度,在這里觀看者可能更像一個冷靜的觀察者,置身于在畫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