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線微課|陶之夭夭——陶藝創意課程(壹)
這個冬天,脫胎于我國傳統民俗的“圍爐煮茶”火爆出圈,它所帶來的“雅”生活也不斷進入大眾視野。“紅焙淺甌新火活,龍團小碾斗晴窗。”寒冬時節,窗外霜雪,室內一爐炭火、一盞茶香,便道盡對冬日的詩意想象。
新的消費方式、消費場景給陶瓷產業添了一把火,也讓年輕人對中國傳統的陶藝產生了濃厚的興趣。一部陶藝史既是一部人類文明進步史,又是一部飽含曲折變化的進化史。原始陶罐、秦磚漢瓦、精致的青花瓷等隨著現代陶藝的蓬勃發展而重新煥發出生機。
陶藝是一門古老而又現代兼超前意識的世界性綜合藝術。它以陶泥,高嶺土或其他礦土經燒煉后可以成型,可以在釉上釉中釉下設色描紋,裝飾手段,工藝流程多種多樣,千變萬化。陶藝賦于“泥”與“火”的藝術是恰當不過的。
中國古代陶器的出現大約是在一萬年以前,河南安陽小南海1.2萬年前的舊石器晚期洞穴里,在吃剩的燒骨中發現了一堆燒結的土塊,這是陶被發現的最早的證明。陶和食物被一起發現,也說明了陶和人類生活的關系 。
一.史前時期的原始陶器
1.仰韶文化
仰韶文化是黃河中游地區的新石器時代文化,因最先發現于河南澠池仰韶村而得名。存在的時間為公元前5000至前3000年。
仰韶文化的陶器絢麗多彩,展現了母系氏族社會從繁榮至衰落時期制陶工藝的特色。仰韶文化的陶器,用河流沉積的中砂性粘土作原料,以手工制作,主要用泥條盤筑法成型。
三足褐紅彩紅陶缽
口徑33.4cm,白家村,7000年前,最早彩陶
人面魚紋盆
高16厘米,口徑39.5厘米,1955年陜西西安半坡遺址出土,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藏。仰韶文化半坡類型彩陶的代表作。
雙耳尖底陶瓶
高54厘米, 口徑6.5厘米, 1972年陜西臨潼縣姜塞出土,中國歷史博物館藏。細砂紅陶,是當時的汲水工具,小口,尖底,深腹,腹側有兩耳,可系繩,距今約6000年
2.馬家窯文化
馬家窯文化是黃河上游新石器時代晚期文化。因最早發現于馬家窯遺址而得名,年代約為距今5000年—4000年。
馬家窯文化制陶工藝很成熟,人們日常生活使用大量精美的陶器,彩陶占各類陶器總和的80%。陶器絕大多數是紅陶,許多泥質細陶的口沿、外壁滿繪花紋,有的器物內壁也繪彩。就連作炊器用的夾砂陶也有彩畫,這是其他原始文化少有的現象。
3.齊家文化
齊家文化早期距今約四千年左右。分布范圍東起渭河流域及涇水上游的馬蓮河谷,西至湟水流域,南及白龍江,北達內蒙古阿拉善附近。
齊家文化陶器以細泥質和夾砂質橙黃、褐紅色陶居多,灰陶很少,彩陶多施于泥質紅陶上,以黑彩居多,也有紅彩和紫彩。但素面陶器卻有顯著發展,流行籃紋、繩紋、弦蓖紋、附加堆紋、劃紋等紋飾,并有少量鏤空工藝陶器的出現。
齊家文化大耳罐
4.良渚文化
良渚文化是我國長江下游太湖流域一支重要的古文明。因發現于浙江余杭良渚鎮而得名,距今5250-4150年。
良渚文化黑陶盉
5.龍山文化
龍山文化的陶器幾乎是純色的黑陶,所以曾被稱作“黑陶文化”。龍山文化黑陶的燒造技術十分成熟,陶質堅密,燒成溫度很高,在實用的功能上注重造型藝術風格的形成,講究器形各部分形與線的對比和節奏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