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古為新之“竹爐新詠”的由來
時間: 2020年06月18日 瀏覽次數:
2013
竹茶爐,明代文人稱之為苦節君,其最初為洪武年間惠山住持性海和尚與好友王紱、潘克誠三人在聽松庵清談品茗時,一湖州竹工為其編織。后王紱、王達等無錫名流文人對此茶爐十分鐘愛,一時間眾名家題詩作畫裝幀成卷,與竹茶爐一起置于聽松庵珍藏,成為聽松庵七景之一,傳為佳話。隨后性海去蘇州虎丘寺作住持,潘克誠去世,而竹茶爐漸不知所蹤。
直至成化十二年(1476)冬,時任武昌知府的秦夔返回無錫,宿聽松庵,惠山住持戒宏和尚為性海嗣孫,亦為秦夔之友,拿出前人詩文繪畫卷給其欣賞。秦夔吟詠之余,感覺獨少竹茶爐甚為遺憾,于是慨然以收歸竹茶爐為己任,并作《聽松庵訪求竹茶爐疏》以昭示天下。經多方尋找,終于在無錫城內楊氏家中尋到此爐,遂取而重歸于惠山寺。
秦夔復得竹爐之后為示慶祝,作《聽松庵復竹茶爐》四首與《聽松庵復竹茶爐記》一文,又力邀當時的文化名流聚集一堂,于惠泉旁竹爐煮泉,烹茶品茗,吟詩作文。同時有京師名家亦寄來竹爐詩歌唱和、文章應答,一時間蔚為大觀。秦氏復得竹爐籍此開啟了“竹爐新詠”的文人雅集由此名震一時,幾與二泉并馳海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