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聲《歌保國》傳單(壹)
時間: 2017年04月08日 瀏覽次數(shù):
2888
鉛印,紙質(zhì)。長22.7厘米,寬32厘米。國家三級文物藏品。
《歌保國》,亦名《保國歌》,系中國資產(chǎn)階級民主革命家趙聲所作。趙聲(1881-1911),字伯先,一字百先,江蘇丹徒大港人。自幼聰慧好學,胸懷大志。17歲時考取諸生,謂親友曰:“大丈夫當為國宣力,區(qū)區(qū)一秀才何足言。”趙聲關(guān)注時代變革,善于接受新事物。維新變法期間,他傾慕康、梁才志,贊成變革新政,并常常與同窗縱談國事,“慨大局之沉淪,恨狂瀾而莫挽”。他認為:“以今日之時世,非推翻舊局,改良新政,制造新國民,不足以富強天下,以拒外侮也。”1901年初,趙聲赴南京后在候補知縣沈韻鏘家就館職,但是,他并不甘心“于墨汁中求生活”,不久受江南陸師學堂總辦俞明震賞識而入該校就學。1903年2月,趙聲東渡日本考察軍政,此時他已深受資產(chǎn)階級革命思想的影響,表示“生平最佩服孫文”。在日期間,趙聲所交皆抱革命思想者。為將革命思想付諸實踐,同年歸國后,趙聲創(chuàng)辦閱報茶社,開設(shè)小學堂,組織體育會,以啟迪民智。1910年11月13日,孫中山約集黃興、趙聲、胡漢民等人在檳榔嶼召開秘密會議,決定在廣州起義。12月3日,孫中山啟程赴歐前,趙聲致函孫中山云:“弟以身許國,斷不能偷無味之生”,為革命成功而將個人生死置之度外。1911年4月27日,廣州黃花崗起義失敗,趙聲憂憤成疾,于同年5月17日病逝于香港雅利氏醫(yī)院。1912年初,南京中華民國臨時政府特追贈趙聲為“上將軍”,以表彰其對革命作出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