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線微課|斗轉星移系列之“月球探測史”(貳)
中國的探月工程雖然起步晚,時間短,但是創造了一個又一個人類探月史上的第一次。此刻,讓我們把歷史的指針撥回到過去,一起看看中國夢想實現的動人時刻。
2007年10月24日,嫦娥一號發射成功,全方位研究月球總體情況。嫦娥一號在軌有效探測16個月,首次實現我國自主研制的衛星進入月球軌道并獲得全月圖,實現我國探月工程第一步戰略目標。
2010年10月1日,嫦娥二號發射,獲得了世界上首幅7米分辨率全月圖;拓展任務實現飛赴日地L2點開展探測,與圖塔蒂斯小行星近距離交會。
2013年12月2日,嫦娥三號踏上奔月之旅。12月14日成功軟著陸在月球表面,隨后,著陸器與“玉兔號”月球車完成互拍并將圖像傳回地面,實現我國探月工程第二步戰略目標。
2014年10月24日,探月工程三期再入返回飛行試驗器從地球出發,成功繞月后,11月1日,返回器以半彈道跳躍方式再入地球大氣層,安全精確著陸,為嫦娥五號任務奠定了堅實技術基礎。
2018年5月21日,“鵲橋”號發射成功,解決了月球背面與地球的通訊問題,成為人類唯一地球/月球背后通信中繼衛星。
2018年12月8日,嫦娥四號探測器從地球啟程,于2019年1月3日成功著陸在月球背面南極—艾特肯盆地馮·卡門撞擊坑的預選著陸區,實現人類探測器首次月球背面軟著陸。
2020年11月24日,嫦娥五號發射成功,探測器經歷組合體分離、環月降軌及動力下降,著陸器和上升器組合體于12月1日在月球正面預選區域著陸并開展采樣工作。12月17日,嫦娥五號返回器攜帶月球樣品在內蒙古四子王旗預定區域安全著陸。此次嫦娥五號返回地球創造了五項中國首次,分別是首次在地外天體的采樣與封裝,首次地外天體上的點火起飛并精確入軌,首次月球軌道無人交匯對接和樣品轉移,首次攜帶樣品以近第二宇宙速度返回,以及首次建立我國月球樣品的存儲、分析和研究系統。
中國探月工程三步走的目標逐步都實現了,但我們對宇宙的探索永不止步。如今,火星探測任務天問一號飛行里程已突破3億公里,從月球到火星,中國人,用夢想和情懷丈量著星空。相信不遠的未來,中國不僅要實現載人奔月,還要建設月球基地,甚至會到太陽系中更遠的鄰居星球做客!對月球探測、航空航天有興趣的小伙伴,不妨來我院《科技與探索》展廳進行參觀體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