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科技為錫博寶藏“驗明正身”
時間: 2020年12月14日 瀏覽次數:
2439
2020年10月20日至23日,無錫博物院藏春秋青銅吳王劍被送往上海博物館文物保護科技中心,經過一系列檢測,這件錫博寶藏終于“驗明正身”了。
一段時間以來,業內專家對劍的時代判斷比較一致,但在銘文的工藝上卻有鑄造和刻劃兩種觀點。
本次檢測使用X-CT設備、XRF-XRD聯用分析系統、光學顯微鏡等設備,無損分析了劍的保存狀況、內部連接結構、表面成分、表面銘文制作痕跡等信息,得出了“12字銘文判斷為非刻劃而成”的結論,進一步為吳王劍“驗明正身”,并為之后的保護修復和研究提供了強有力的支撐。
關于這件吳王僚劍,相信錫博的忠實粉絲們不會陌生,2018年榮獲“錫博寶藏”榜單NO.1,近期還上了一檔綜藝《跨界新文創》。
感興趣的觀眾可以去優酷搜索《跨界新文創》觀看,吳王僚劍在第一期播出。
那么這把王者之劍,有著怎樣的故事呢?
這把春秋晚期的吳王僚劍,距今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歲月的打磨下,劍身泛出幽幽光澤,局部顯斑駁之跡。這把古劍身上不僅承載了吳地深厚的歷史底蘊、吳地精湛的鑄劍工藝,還有那些存在于正史、流傳于舞臺的春秋傳奇。先說劍主人。吳王僚,在位僅12年,就被專諸刺殺身亡。再說鑄劍術。春秋時期的吳國擁有以干將、莫邪夫婦為代表的一批鑄劍大師,鑄出的寶劍更是價值連城。“操吳戈兮披犀甲”,充分說明以吳王劍為代表的吳國兵器制造技術享譽一時。通過這把吳王僚劍,在歷史的長河里尋訪吳國的文明,如今的吳越之地,已成為我國經濟最發達的地區之一,地域文化也從原先的好斗尚武成為崇文重教,這或許是歷史的一種自然輪回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