策展手記|指上乾坤——清代翡翠扳指展
瑞虎迎新、闔家團圓,
無錫博物院新展賀歲!
繼玉飛鳳后,
一號特展廳迎來新的主角
——清代翡翠扳指。
這件扳指,
翠色濃郁,質地細膩,
是一件難得的佳品。
自清代以來,翡翠越來越受到人們的喜愛,甚至從傳統的軟玉文化中分離出來,形成了獨樹一幟的翡翠文化,直至今日,在物質生活充裕的當下,依然受到無數人的追捧。
用翡翠制成的扳指既是清王朝的落日余暉,也是現代社會多元文化中的閃耀明珠,通過這件小小的扳指所能傳達給觀眾的信息非常的豐富,在經過斟酌考量后,選取了扳指的淵源和翡翠的源流為要點,通過富有層次的展陳設計來讓觀眾更好地接收展覽信息。
扳指與弓箭
扳指的前身是“韘”,是輔助拉弓的騎射用具。現今發現的年代最早的玉制韘是在婦好墓中出土的;到了春秋晚期、戰國早期,玉韘的造型開始發生變化,向裝飾品演變;漢以后,玉韘的實用性徹底喪失,演變成具有裝飾性的玉韘式佩,一直流行到了魏晉南北朝,在后來宋代的復古風潮中,玉韘演變而成的韘形佩被后來的人們稱為雞心佩,以獨特的造型流行于世。
實際上,扳指的大規模流行得益于乾隆皇帝的文治武功。清代的扳指來自于滿族人的傳統狩獵用具,滿語叫做“憨得憨”,在功能上和古代的韘異曲同工。乾隆皇帝常以扳指賞賜功臣,加之他自己對扳指這一飾品的喜愛,時人紛紛效仿,扳指便成為了普世流行的重要佩飾。
扳指與弓箭曾經有密切的關系,清代中期以后,扳指雖然成為佩飾,但用于騎射的“武扳指”始終廣泛使用著,直至弓箭徹底退出戰場。為了強調出扳指與生俱來的功能,展覽設計師華辰成取材故宮博物院藏《弘歷戎裝騎馬像》作為展覽海報,在展柜、展廳細節處多飾有弓箭的元素,突出扳指的力量與強勢。
展廳設計圖
展廳實景
翡翠的源流
“翡翠”這個詞語由來已久,從漢賦到唐詩乃至宋代文人筆記中多有記載,而今日所謂的翡翠實際上是緬甸硬玉,根據考證應該是在明代時廣泛傳入我國,那么早前所謂的“翡翠”是什么呢?這其實是一個尚無定論的問題,但對“翡翠”名稱的考究對于我國翡翠的來源又有很重要的意義,因此策展時并不回避問題,而是向觀眾展示,希望能引起觀眾的興趣。
《清宮鳥譜》之翠鳥
重點在于光線
拋開扳指和翡翠兩個大課題不談,此次展出的翡翠扳指僅從翡翠種水色澤來看也是極好的,而一號展廳能讓觀眾最直觀感受到的,就是它的青翠。有效地展出一件翡翠的難度超出了策展人的預期,策展人有很多想法來充分展示翡翠本身的美感,經過一次次的實踐、聽取文博專家的意見后,才有了如今的展陳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