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9年的《江蘇無錫農民地主經濟調查表》(壹)
紙本,16開本。國家一級文物藏品。
1929年春,時任國立中央研究院社會科學研究所副所長的陳翰笙制定了無錫農村經濟調查計劃和一套調查表格,該《江蘇無錫農民地主經濟調查表》,就是當時陳翰笙親自設計定制的,表內內容也是由他組織的調查團完成的。
陳翰笙,1897年生于江蘇無錫縣東門城頭弄。1915年赴美留學。在美國獲碩士學位,后在德國獲博士學位,通曉十幾個國家語言。 1924年回國,任北京大學歷史系教授,一年后在北大由共產黨早期領導人李大釗介紹參加國民黨。1926年加入第三共產國際,做地下情報工作。1935年在蘇聯轉入中國共產黨。其一生著書等身,發表各類文章無數,是我國著名的社會活動家、經濟學家和革命老前輩。
1927年4月,陳翰笙來到蘇聯莫斯科,在第三共產國際的國際農民運動研究所任研究員,與當時在該所任東方部部長的馬季亞爾發生了關于中國農村性質的爭論,從而萌生了他對中國進行廣泛社會調查的思想。
1928年5月,陳翰笙從蘇聯回國。翌年春,受蔡元培之邀在國立中央研究院社會科學研究所任副所長兼社會學組組長(所長由中央研究院院長蔡元培兼任,實際工作由陳翰笙主持)。社會科學研究所的主要任務是搞社會調查研究,為當局制定有關政策提供咨詢服務。陳翰笙第一個調查目標是上海日資紗廠的包身工制,因為當時上海日資紗廠的工潮較多,蔡元培為了了解實情,要求陳翰笙首先調查這方面的情況。
日資紗廠中的包身工,身受日方資本家和包工頭的雙重剝削。這些包身工大多數是貧苦的農家少女,她們或受騙、或為生活所迫,簽訂了包身契,一般一包三年。在這三年中,她們完全失去人身自由,全部收入歸包工頭所有,包工頭供給她們的是僅能活命的衣食,但每天卻要做12至16個小時的繁重工作,因而許多人死于非命。
陳翰笙通過調查,收集了這方面的大量資料,寫出了調查報告,并印成小冊子,廣為宣傳,以喚起工人的覺悟。但這份調查報告所揭露的活生生的現實,卻刺痛了國民黨政府中的一些人,因為日資紗廠中的情況在中資企業中也普遍存在,所以這些人就說這個調查報告是共產黨支持搞的,要調查陳翰笙的背景。在這種情況下,蔡元培也規勸陳翰笙不要再去工廠調查,而轉向調查農村經濟,因為國民黨政府當時正要在全國搞一個所謂的“農村經濟復興計劃”,也正需要這方面的材料。于是,陳翰笙立即就將調查研究的方向轉向了農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