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線微課|琳瑯史跡?禮玉①
“禮,經國家,定社稷,序民人,利后嗣”,是中華文明的重要標識。早在周朝,系統化的禮樂制度便已形成,更是出現了“以玉作六器,以禮天地四方”的說法。本篇微課以院藏禮玉器文物為核心,通過歷史、神話帶大家生動解讀其中隱藏的禮制象征,參考文獻、史書一起探究古人對自然萬物和社會秩序的理解與感悟。
玉制六器——玉壁
(1)肉好之爭
玉璧是中國玉器中出現最早并一直延續不斷的品種,但因古人的制作工藝并未到達標準化,因此出現了“肉好之爭”。“肉”指的是邊緣器體,“好”指的是穿孔部分。《爾雅?釋器》根據中央孔徑的大小將其進行了細分:“肉倍好,謂之璧;好倍肉,謂之瑗;肉好若一,謂之環。”
以無錫博物院藏四件文物為例。圖1「清蟠螭紋玉璧」是“肉倍好”,即寬邊小孔徑,典型的玉璧形制。而圖2的「明玉瑗」反之,為“好倍肉”,即窄邊大孔徑,為玉瑗。圖3「新石器時代良渚文化玉環」則“肉好若一”,即邊寬與孔徑相同,故稱玉環。圖4的「漢龍形玉玦」較為特別,因外環上有缺口,故得名玉玦。
各時期玉璧4件?無錫博物院藏
(2)蒼璧禮天
無論孔徑與邊寬的比例如何變化,可以明確的是,玉璧是指中央有穿孔的扁平狀圓形玉器。《說文解字》稱:“璧,瑞玉圜也”。因形圓而象天,又因天空為蒼色(青灰色),故“以蒼璧禮天”。
玉制六器——玉琮
(1)八方象地
玉璧因形圓禮天,可玉琮卻不是因形方禮地,而是因其指代著八個方位。浙江省博物館藏新石器時代良渚文化時期的「玉琮王」很好地詮釋了這個說法,它是中國首批禁止出國(境)展覽文物,也是目前良渚文化中,唯一在琮體四面都完整刻畫了神人獸面像的玉琮。
器物呈扁矮方柱體,內圓外方,中間對鉆圓孔。琮面由豎直槽一分為二,由橫槽分為2組4節,用淺浮雕和細線刻工藝雕琢出八個神人獸面紋。紋飾上部是戴著羽冠的人面,下部是獸面及利爪。
玉琮王?浙江博物館藏
神人獸面像
(2)黃琮禮地
為何鄭玄補注《周禮》時稱:“琮,八方象地”,但我們看到的玉琮卻是四方體?當我們將觀察視角由“琮面”變為“琮角”時會發現,每一角的獸面雙眼分別看向兩個方向,四角八眼便是看向八個方向——東、南、西、北、東北、西北、東南、西南,故而象地,又因大地為黃色,故“以黃琮禮地”。
玉制六器——玉圭
(1)析圭而爵
史書記載:“漢武帝時期,邊郡百姓聽聞烽火燃起,皆攝弓而馳,荷兵而走,流汗相屬,唯恐居后;觸白刃,冒流矢,義不反顧,計不旋踵。因此立功之人,析珪之爵,位為通侯,死遺顯號于后世,傳土地于子孫。”
文中將玉圭的用途表達的很明確,它是封官授爵的憑證,并且爵位不同,尺寸職能也不同。如:周天子所執“大圭”長三尺,公爵所執“桓圭”長九寸,而伯爵所執“躬圭”,只有七寸。再如:持有“琬圭”者有行使嘉獎的權利,而持有“琰圭”者有行使處罰的權利。
(2)青圭禮東
鄭玄注《周禮.大宗伯》稱:“圭銳,象谷物初生。”結合院藏文物「清獸紋玉圭」可以發現,器型上部尖銳、下端平直,整體呈片狀長條形。其尖銳處似谷物、草木在春季發出青色嫩芽尖,正如“日出東方”,代表著新生、銳氣,故“以青圭禮東”。
清獸紋玉圭?無錫博物院藏
參考文獻:
《史記?大宛傳》司馬遷
《殷商玉璧名實考》杜金鵬
《琮象八方說玉琮》國家文化市場調查評估中心
《中華第一玉琮浮想——草鞋山人的精神進化》經濟觀察報
《文學人類學“四重證據法”的應用實踐》柴克東
《玉石神話學:探源中華文明史之密鑰》魏宏歡
《從“玉琮王”看燦爛的良渚文化》文錦匯
《小知識玉之器文化?第一節六器》有儒玉府
《玉璜如何“統一”中國:以“夏后氏之璜”神話為中心》 唐啟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