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線微課|梁溪風光之“湖水淡秋煙”
無錫,古稱“梁溪”,《無錫志》(元?王仁輔)里記載有"古溪極狹,南北朝時梁大同(公元535-545年)重浚,故號梁溪,南北長三十里" 。無錫自古便是“魚米之鄉”,當然,它的經濟發展基礎深厚,早在明代,織布、陶瓷、制磚等手工業已經非常發達了。19世紀中期,無錫更是與九江、長沙、蕪湖合稱為“中國四大米市”。“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作為吳越文化重要組成的無錫人文底蘊十分深厚,這里有被譽為“太湖佳絕處”的黿頭渚、“江南第一山”的惠山,由國家級文化遺產鴻山墓群,還有梅園、蠡園、寄暢園等,今天就為大家介紹一下無錫博物院中所藏的梁溪好風光。
圖01 | 倪瓚《苔痕樹影圖》
這幅是倪瓚所畫的《苔痕樹影圖》。倪瓚,字泰宇,別字元稹,江蘇無錫人,生于元朝大德五年(公元1301年),是元末明初著名畫家,與黃公望、王蒙、吳鎮合稱“元四家”。
這幅畫為國家一級文物,也是無錫博物院的“鎮館之寶”之一。畫面中描繪的便是太湖邊的山石,此幅作品筆墨淡雅,構圖十分簡潔。圖中枯樹高大堅挺,表現君子般堅貞高潔的品質;大石用側鋒,以干而帶毛的渴筆作折帶皴,這是倪瓚獨創的皴法,表現出山石堅硬的質感。倪瓚畫竹極負盛名,畫上竹枝極細,似斷還連,竹葉不多,清氣逼人。整個畫面用筆簡逸,充滿靈性。
看過了古人所繪的無錫,我們再來看看近現代畫家所繪的梁溪風光。
圖02 | 錢松嵒《運河工程》
這是無錫畫家錢松嵒所繪的《運河工程》。錢松喦(1899-1985),江蘇宜興人,和許多同時代出生于晚清、成長于民國的老畫師一樣,錢松嵒并沒有進過藝術院校學習,盡管當時的新學已經興起。江南繪畫傳統底蘊深厚華滋,民國時期梁溪畫壇石濤、石溪之風興盛,錢松喦至無錫求學后深受熏陶,亦開始師法古人、追摹古意,刻苦研習“二石”。
新中國成立之初,錢松嵒創作了一批表現家鄉無錫的作品,這幅《運河工程》就是其中之一。此作畫面遠景為錫惠二山,中部繪有綿延不絕的運河大堤和密集的人群、推車,隨處飄動的紅旗貫穿整幅畫面的各個角落。通過對這一系列人物、紅旗、桅桿等元素的平面鋪陳,打破了傳統繪畫構圖的寧靜感,讓人感受到當年熱烈、積極的氛圍。
圖03 | 黃養輝《太湖之晨圖》
這幅畫是黃養輝所繪的《太湖之晨圖》。黃養輝,1911年生于江蘇無錫。早年受過造型藝術的嚴格訓練,擔任藝術大師徐悲鴻教授的秘書長達20年之久,成為徐悲鴻的得意弟子。悲鴻大師曾評價其“于藝卓然有所樹立,開中國繪畫新境界,知名當世”。畫面中的舟群、繩索交錯、桅桿倒臥起伏、線纏繞著面、手忙腳亂的漁民,無一不在表現視覺的藝術。
圖04 | 諸健秋《太湖春濤圖》
這幅畫是諸健秋所繪的《太湖春濤圖》。諸健秋,晚清畫家,擅長山水、人物,作品以宋元為宗,對元四家和吳門畫派多有鉆研﹔繼而上溯五代,悉心臨摹董源的《瀟湘圖》,繼承創新,逐步形成了自己蒼潤清秀、平淡天真的藝朮風格。他所繪山水多淺絳色,運筆犀利遒勁,墨色清淡,敷彩淡雅。
圖05 | 蔡光甫《太湖古運河黃埠墩圖軸》
這幅畫是蔡光甫所繪的《無錫古運河黃埠墩圖軸》。黃埠墩原為芙蓉湖中的一個小洲,相傳戰國四公子之一的春申君黃歇曾在洲上疏治過芙蓉湖,黃埠墩因此而得名。明代墩上尚有文昌閣、環翠樓、水月軒等建筑,到清康熙時,僅存佛殿一間,康熙、乾隆南巡時,曾多次到此駐蹕。此后,佛殿屢毀屢修。上世紀50年代,在大運河改道工程中,佛殿被拆除。上世紀80年代,政府將南門外張元庵戲臺移建于墩上,形成了目前黃埠墩的建筑格局。現如今,黃埠墩已成為無錫段運河的文化標志之一。圖中的黃埠墩應當是依據拍攝于1915的老照片繪制而成,畫家準確地把握了黃埠墩“在寺塘涇口,適據中流”的地理位置,表現出黃埠墩一帶叢柳掩映、千帆捷馳的秀美風光。
圖06 | 王夢晗《西水墩》
看了大師們的畫作,這里還為大家展示了一幅錫博英才青年畫家――王夢晗的作品《西水墩》。西水墩,舊稱窯墩,位于江蘇無錫古運河與梁溪河的交匯處,四面臨水,形如島嶼。在這幅畫中,她將自己對運河的理解和情感融入于此,為大家展示新青年畫家筆下的古運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