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線微課】灼灼其華——彩陶繪畫課程(貳)
二.彩陶的發展
1.仰韶文化
提到彩陶文化,不得不說起仰韶文化。仰韶文化距今大約7000年左右,以黃河中游為中心,幾乎遍布于華北各地區,是我國新石器時代彩陶最豐盛繁華的時期。所以仰韶文化也有“彩陶文化”之稱。
寶雞市北首嶺出土 船形彩陶壺
早期彩陶的顏色多以紅底黑彩或紫色為主,較為簡樸;中期彩陶開始流行先以白色、紅色作為底色,然后再加以黑色、棕色、紅色的紋飾,甚至還出現了白色的鑲邊設計。
陶器上的圖形主要為人面、魚、鹿、植物等遠古時期人類常接觸的動植物;抽象的幾何形,如三角形、圓形也十分常見;除此之外,圓點、曲線、渦紋、弧線等點線類的裝飾元素也被其大量采用。
半坡類型為仰韶文化的早期典型代表,因為首先被發現于我國西安市半坡村而得名。
半坡出土的陶器在色彩上大多以黑彩為主,圖案與花紋以遠古時期人們所常見的魚、蛙、鹿、羊等動物紋為主,兼以人面紋和三角形、波浪形、網格等幾何紋。在這其中,魚紋飾是半坡彩陶中最主要的題材。1955年在半坡出土的“人面魚紋彩陶盆”是這一類陶器的典型代表,也是聞名于世的遠古時期的優秀藝術品。
人面魚紋盆
魚紋彩陶盆
大地灣文化中期以后仰韶文化半坡類型彩陶,中國國家博物館藏。
簡單的幾何體的搭配,令彩陶紋飾營造出了一種寫實與抽象、先鋒與古樸相結合的藝術美感。而直線與曲線、剛硬與柔和的構圖形式,高度體現了遠古時期華夏先民的藝術水平。
廟底溝類型的彩陶處于仰韶文化彩陶工藝的盛期,存在的時間長達1000年,因1950年首先發現于河南陜縣廟底溝而得名。
廟底溝類型與半坡類型彩陶風格迥異,以深腹曲壁的碗、盆為主,彩陶數量較多,顏色黑多紅少,全為外彩而無內彩。紋飾主要有花瓣紋、鉤葉紋、渦紋、三角渦紋、條紋、網紋和圓點紋等,亦有動物紋飾。
鸛魚石斧圖彩陶缸
鸛魚石斧圖彩陶缸
河南臨汝出土,仰韶文化,中國國家博物館藏。陶缸表面繪有一只大鸛,鸛嘴里叼著一尾魚,旁邊還有一把巨大的石斧,斧子上裝飾有“X”紋。鸛粗腿碩身,大眼長喙,身軀白色,眼睛用褐色勾繪;魚和斧用褐色畫出輪廓,內涂白色。圖像襯托在淡橙色的缸體底色上,非常醒目。
2.馬家窯文化
馬家窯屬于仰韶文化向西發展的一種地方類型,可以稱之為仰韶文化的亞種,因1923年首先被發現于我國甘肅省臨兆縣的馬家窯村而得名。
馬家窯類型的制陶業十分發達,其彩陶在一定程度上繼承了廟底溝類型爽朗剛直的風格,但表現手法上較之更為精細,形成了自身絢麗典雅的藝術風格。“渦紋四系彩陶罐”是這一時期的代表作,被譽為“彩陶之王”。
渦紋四系彩陶罐
點線面的結合是馬家窯陶器最為典型的特色,“密集變化”和“粗細變化”兩大手法使構圖更加自然豐富,形成獨特的美感。
上孫家寨出土 舞蹈紋彩陶盆
馬家窯彩陶包括了石嶺下、半山、馬廠等類型,共同特點可概括為:裝飾面大、構圖繁密、紋樣靈動、色彩熱烈。
石嶺下型彩陶有罐、壺、瓶等,器形比較單純。裝飾紋樣多以黑彩繪制,常見有旋渦紋、波浪紋、網格紋、鋸齒紋、蛙紋以及人物形象等。其中以鯢魚紋最具特色。
石嶺下類型漩渦紋瓶,距今約5800年
半山類型,器形以罐、壺為主,彩陶罐的最大的直徑在腰部,繪畫采用了黑紅兩彩,出現了鋸齒紋。器型大多飽滿圓潤、精細磨光,色彩愈加絢爛,紋飾更趨繁麗,線條柔美流暢,堪稱彩陶藝術的巔峰。
半山類型漩渦紋雙耳罐,距今約4500年
馬廠類型,彩陶器型更加豐富多樣,圖案更是紛繁而抽象。四大圓圈紋、變體蛙神紋、網格紋、回形紋、折帶紋、貝紋成為馬廠彩陶的主要紋樣,其中填于圓圈內的各種精細繁密的網格紋顯示了先民高超的繪畫功力。
馬廠類型蛙神紋雙耳罐,距今約4050年
如果說,陶器的出現標志著人類社會開始邁進了一個新的歷史階段。那么,彩陶的出現就是先人有意識地賦予實用器物原始的藝術性,彩陶藝術的成就在很大程度上奠定了中國藝術的審美基礎。
彩陶產生在沒有階級壓迫、宗教意識、封建文明的原始社會,人類只需要考慮每日三餐、過冬度夏。因此,彩陶藝術中充滿了熱烈、明朗、童真的稚氣,陶器器型千變萬化,充斥著創作的熱情與巧思,這無疑就是寶貴的精神財富!
(圖片均來源網絡,權侵刪)
參考文獻:
[1]王小慶:《論仰韶文化史家類型》,《考古學報》,1993年第4期.
[2]嚴文明:《鸛魚石斧圖跋》,《文物》,1981年第12期.
[3]李水城.半山與馬廠彩陶研究[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8:1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