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音——世界口弦文化藝術展》 即將亮相無錫博物院
《初音——世界口弦文化藝術展》即將于9月30日在中國傳統音樂重鎮無錫拉開帷幕,該展由中國民族博物館和無錫博物院聯合主辦,并于24日在無錫博物院先行舉辦線下開幕式及學術沙龍。主辦方特別邀請了來自中國藝術研究院、中國博物館協會樂器專委會、中國傳統音樂學會、上海音樂學院、云南師范大學、中國民族博物館、哈爾濱音樂博物館等數十家高校與科研機構的代表參加。著名書畫家范曾為展覽題名“初音”,著名歌唱家、書法家胡松華題寫“初音天籟”致賀。
無錫博物院黨總支書記、院長肖煒在線下開幕式致辭說:口弦,產生于人類的幼年時代。它是音樂這個人類圣嬰初生時發出的第一聲啼鳴;它是音樂這輪太陽從東海中躍出時透出的第一道光亮。這個展覽,通過靜態的口弦文物展覽和動態的數字展演的完美結合,對口弦這一音樂文化的“活化石”進行了全新又深入的文化解構。
受中國民族博物館黨委書記、館長顧群和黨委副書記張繼康委托,中國民族博物館非遺部主任覃代倫研究員致辭。他說:“音樂是全世界通用的語言。音樂無國界,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音樂文明因多元而互鑒,因互鑒而交流,因交流而多彩。讓我們從50多個國家和地區,100余個民族,157件套的小小口弦開始,講好中華民族共同體的故事,講好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故事,講好人類文明互鑒的故事,在世界口弦樂壇發出我們自己的聲音!”
在隨后舉行的學術沙龍上,中國博物館協會樂器專委會秘書長、湖北省考古研究所張翔研究員從音樂考古學的視角,談到陜西榆林石卯皇臺遺址出土的21枚骨質古簧與本次展出的西漢鐵質一體簧的歷史淵源關系,從《世本》所載“女媧之簧”到《詩經·小雅·鹿鳴》所吟的“吹笙鼓簧”與現代次生態口弦的文化基因傳承關系。中國傳統音樂學會會長、上海音樂學院蕭梅教授認為這個展覽是在世界音樂文化背景下具有國際大視野和全新審美體驗的精彩展覽,對中國民族樂器史和中國民族樂器志兩大研究具有舉旗定向的指導意義。云南師范大學楊琛副教授從西南少數民族管弦樂器研究的視角切入,談到中國境內38個民族口弦技藝傳承、研究和制作運用的必要性和緊迫性。國家級非遺傳承人、云南麗江市文化館副館長馬國國女士藝在人身,藝隨人走,一個人,一口琴,不遠千里從麗江來到無錫,現場演奏了三首彝族的口弦曲,讓人們走進彝族神奇美妙的音樂世界。
據本展策展人中國民族博物館館員苗滟女士介紹,展覽將于9月30日正式開展,展期持續至2021年12月1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