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鎏金云紋銀發插
時間: 2017年03月03日 瀏覽次數:
3473
近幾年熱播的《那年花開月正圓》、《甄嬛傳》等清裝劇中,一些精美的點翠頭飾讓人驚艷,而無錫博物院的藏品中,也有這樣華麗麗的存在。
鎏金云紋銀發插,也稱翠云鈿兒,1977年無錫市江溪公社陶店橋明代華復誠夫婦墓出土。
這件發插雖歷經時代變遷,鎏金已基本脫落,銀也氧化變黑,但在花朵上依然可見星星點點的藍色,十分鮮亮,這正是因為所謂“點翠”。
點翠又稱鋪翠,是在金、銀、銅、紙或鎏金金屬質底板表面裝飾翠羽的一種傳統的金銀首飾制作工藝,是傳統的金屬工藝和羽毛工藝的完美結合,是首飾制作中的一個輔助工種,起著點綴美化金銀首飾的作用。以翠羽為飾由來已久,魏晉南北朝的文獻就有“剪紅鋪翠”的記載,唐宋詩文中也有反映,可謂“手持鳳尾扇,頭戴翠羽笄”、“只有余香留得住,滿地花鈿翠羽”,明清是點翠工藝發展的高峰。用作點翠的羽毛通常取自翠鳥脊背部位,一只翠鳥一般只能采用二十八根好翠羽,制作時需將翠鳥的毛羽細細平鋪,均勻粘貼在金銀器上,工藝要求平整服帖,不露底,精工巧做且費時,故價格昂貴,難以保存。
點翠美則美矣,但因需取翠鳥羽毛,失之殘忍,后來逐漸被其他工藝取代。如今傳統首飾復興,一般使用其他材料制作的仿翠羽替代,真正的點翠已成絕響。
明鎏金云紋銀發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