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迪款楷書華嚴經第六十六卷
紙本。縱29.5厘米,橫992.7厘米。國家二級文物藏品
本經卷字體為楷書,界烏絲欄。筆畫起筆出尖鋒,收筆處有頓挫,捺如切刀。單個字結體緊密,挺拔端莊,每每有一橫畫特長。這類峻拔書風無疑融入了唐人楷法和北宋徽宗趙佶的“瘦金體”風格,與六朝時期手抄佛經中常見的“北涼體”迥然不同。本卷佛經雖無明確紀年,但根據書法本身的風格可將其斷為南宋時期(1127-1279)的作品。該佛經內容為《大方廣佛華嚴經卷第六十六》,經文總計10062字。《華嚴經》主要發揮輾轉一心、深入法界、無盡緣起的理論與普賢行愿的實踐相一致的大乘瑜伽思想,此經在隋唐時期極為流行。《大方廣佛華嚴經》全名為《大方廣佛華嚴經入不思議解脫境界普賢行愿品》,簡稱為《普賢行愿品》,或稱為《四十華嚴》。
本卷佛經的包首處有佚名楷書“宋迪書華嚴經”一行,幅前隔水處有乾隆帝鑒藏印“乾隆御覽之寶”朱文方印和“太上皇帝之寶”朱文方印,下方鈐蓋近代無錫藏家薛處印章“曾藏薛處”白文方印一方。幅卷末有明初學者宋濂(1310-1381)的題跋,其文如下:“復古,故宋洛陽人也。自幼精字畫,及長舉進士,好習經典,日書數千言無倦筆。余向客京邸王氏,見金經一卷,字樣紙色與此相似,運筆稍縱。后有趙子昂題識,嘆為書家董狐,惜名不甚傳。今偶得此,如獲拱壁焉。己酉嘉平月金華宋濂謹識。”下鈐“宋濂”白文長方印。
卷上鈐印較多。卷前有“乾隆御覽之寶”朱文橢圓印、“嘉慶御覽之寶”朱文方印、“秘殿珠林”朱文長方印、“青芝山人寶藏”朱文方印、“秘殿新編”朱文圓印、“珠林重定”白文方印、“乾清宮鑒藏寶”朱文長方印,可見曾著錄于《秘殿珠林重編》。卷尾有“宣統御覽之寶”朱文橢圓印、“乾隆鑒賞”白文圓印“、“三希堂精鑒璽”朱文長方印、“宜子孫”白文方印、“梁溪薛氏滿生珍藏”白文長方印、“芝筠珍藏”白文方印、“子天寶之”朱文方印。卷后有“知過堂”朱文方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