樂學錫博|寄暢園園林文化系列學習之園里江南③
清代秦德藻、秦松齡寄暢園
秦燿去世后,寄暢園分歸四個兒子分散管理,又因為明清易代而荒廢,清代順治年間秦燿曾孫秦德藻合并修復。秦德藻的兒子秦松齡罷官后回到無錫,他設法請到了當時最有名望的造園大師張漣張軾叔侄,在原有基礎上,掇山理水,疏泉立石,他們巧妙地運用疊石、理水手法,在園中增建了八音澗、七星橋、九獅臺等景點,并運用借景手法,使錫山惠山景色渾為一體,奠定寄暢園今日的景觀格局。
九獅臺
康熙帝親政后許多寄暢園座上客入朝為官,使寄暢園的名聲傳入宮廷。寄暢園進而被康熙帝選為南巡臨幸之所,開啟了秦家與皇室的百年因緣。1684年,康熙皇帝首次南巡,到無錫其實就是為了品二泉水和看看這個寄暢園。以后,康熙帝又于1689、1699、1703、1705、1707年駕臨江南,共七次游玩寄暢園。
清 王翚等《康熙南巡圖》局部 故宮博物院藏
清代雍正朝寄暢園
康熙帝第4次南巡時,將秦松齡長子秦道然帶回京城,教授皇九子胤禟,并擔任胤禟的貝子府總管。康熙帝駕崩后九子奪嫡,雍正帝登基后打擊最狠的便是皇九子。秦道然作為王府總管受到牽連,家產全被沒收,祖上傳下的寄暢園也被充公。寄暢園遭遇到創建以來最嚴重的危機,園林南部先后被分割出來,建了錢王祠和新貞節祠(今秉禮堂),不斷被蠶食。
秉禮堂
清代乾隆朝寄暢園
清乾隆元年,秦道然的兒子秦蕙田殿試中探花,上《陳情表》,請求放棄功名換取父親的自由。乾隆帝赦免了秦道然,免去未完的罰銀,并將寄暢園歸還。寄暢園沒收一事對秦氏震動非常大,乾隆十一年秦道然聚族合議,立下《寄暢園改建祖祠公議》,將寄暢園改為秦氏祖祠,不改變園貌,但在園中正堂供奉先祖畫像,對外稱為孝園。
清 郎世寧《乾隆皇帝大閱圖》故宮博物院藏
受康熙帝影響,乾隆帝對寄暢園感情深厚,他六下江南,每次必游寄暢園,并在清漪園(今頤和園)仿建“惠山園”(今諧趣園),這是他首次在皇家園林中寫仿江南園林。
諧趣園
參考文獻:
黃曉 劉珊珊《寄暢園的始建年代、沿革分期與重要議題》
黃曉《鳳谷行窩考——錫山秦氏寄暢園早期沿革》
金石聲 《明代宋懋晉<寄暢園圖冊>圖像解析》
金石聲 《老金說惠山——寄暢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