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邦憲的皮箱(壹)
皮質。長71厘米,寬46厘米,高28厘米 。破舊。國家二級文物藏品。
秦邦憲(1907年-1946年),字則名,又名博古,江蘇無錫人。他是中國共產黨早期領導人之一,堅定的無產階級革命家,著名的馬克思主義理論家和宣傳家,黨的新聞事業的重要奠基人和開拓者。秦邦憲學生時期參加進步團體中國孤星社、錫社,主編《無錫評論》。1925年五卅運動期間積極投身無錫等地的反帝愛國運動,同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26年被選派到蘇聯莫斯科中山大學學習。回國后,1931年4月任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中央委員會書記,1931年9月起擔任中共臨時中央政治局常委,負總的責任。1934年1月中共六屆五中全會上,秦邦憲當選為中央主要領導人。遵義會議后擔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國工農紅軍總政治部主任。抗日戰爭時期歷任中共中央組織部部長、中共中央長江局委員兼組織部部長、南方局委員兼組織部部長、中共中央黨報委員會主任兼《解放日報》社社長和新華通迅社社長等職。1946年4月8日,在參加國共談判后返回延安途中,因飛機失事而遇難。
關于這只皮箱,還有一番流轉經過。該皮箱的最早主人是秦邦憲,他1921年9月考入蘇州省立第二工業學校預科時,就是用這只箱子來裝衣物的。1925年9月,他從蘇工預科畢業后考入上海大學社會學系,不久加入中國共產黨。當時正值第一次國共合作,次年1月,秦邦憲由上海大學中共黨組織派入國民黨上海特別市黨部宣傳部工作。至此,這只皮箱一直都是隨他使用。
該皮箱的第二主人是馮耕庸,他是秦邦憲在蘇州上學時的同鄉好友。當時,秦邦憲是蘇州省立第二工業學校學生會選入蘇州學生聯合會的代表,而馮耕庸則是蘇州萃英中學學生會選入蘇州學聯的代表,兩人在一起開展學生運動的過程中,尤其是在五卅運動的斗爭中,由于志趣相同,結下了深厚的友誼。秦邦憲還先后介紹馮耕庸加入國共合作的國民黨以及錫社。秦邦憲考取上海大學后,馮耕庸因家境貧困無力繼續求學而回到家鄉當了一名小學教員。1926年6月,由于馮耕庸在五卅運動期間積極參加錫社的革命活動,此時無錫傳出有人向時任蘇浙皖贛五省聯軍總司令的大軍閥孫傳芳告密,指稱包括秦邦憲、安劍平、馮耕庸、王啟周等在內的六名錫社骨干成員為“赤黨”,即將通緝拘捕。馮耕庸聞悉后,連夜逃往上海,投奔在上海的秦邦憲和安劍平。他倆當即介紹馮耕庸到國民黨上海市黨部宣傳部工作。由于馮耕庸出逃倉促,未帶行裝,于是秦邦憲就將這只皮箱送給了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