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末明初萬山飛雪圖
時間: 2021年05月28日 瀏覽次數:
1594
絹本。縱160厘米,橫85.5厘米。國家二級文物。
本圖采用北宋常見的全景式構圖,峰巒巍峨渾厚,筆勢雄強老硬,山石極具質感,深莽氣象濃郁。樹法多用蟹爪枝,山石用筆粗獷縱逸,筆法多變,皴擦點染不拘形式,動感極強,近于明初戴進(1388—1462年)一路之畫風。畫作無款識,詩塘處有近代學者與書法家張蔭椿隸書“宋李成萬山飛雪圖”,款署“蔭椿”,并鈐“蔭椿翰墨”朱文方印。另裱邊有“宋李咸熙萬山飛雪圖”佚名隸書題簽,畫心下方有清端方“陶齋鑒藏書畫”朱文方印、“子孫永保”朱文圓印等。
據明郁逢慶《書畫題跋記》、張丑《清河書畫舫》、汪砢玉《珊瑚網》、清高士奇《江村消夏錄》等書記載,宋人李成和郭熙均曾繪制過多幅《萬山飛雪圖》,創立了“雪景寒林”的圖像主題。李成(?—967年),字咸熙,李唐宗室,后徒山東營丘,好飲酒與游歷,善畫山水以自娛。《圖畫見聞志》總結其山水畫特點:“氣象蕭疏,煙林清曠,毫鋒穎脫,墨法精微”,在當時被稱為“古今第一”。但在北宋時期,李成的作品就流傳極少,而偽作充斥當時的書畫市場,以至于米芾就曾作“無李論”。在存世款署李成的作品中,唯有現藏日本大阪市立美術館的《讀碑窠石圖》(絹本水墨,縱126.3厘米,橫104.9厘米)被公認為是真跡。至于遼寧省博物館收藏的《茂林遠岫圖》和《小寒林圖》、美國納爾遜藝術博物館收藏的《晴巒蕭寺圖》等,則多被認為是李成傳派的作品。本圖延續了李成所創立的“寒林圖”主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