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錫博物院泥塑珍寶:千年黑土里的江南故事
在江南水鄉無錫,有一朵浸潤著泥土芬芳的“藝術奇葩”——惠山泥人。它以惠山腳下獨有的黑泥為魂,以匠人指尖的溫度為筆,跨越時光,將江南的靈秀與市井的煙火凝練成一件件傳世之作。
今天,就讓我們走進這方寸之間的泥塑世界,感受“三分塑七分彩”的東方美學。
無錫惠山泥人的誕生,離不開得天獨厚的“惠山黑泥”。這種埋藏于稻田下一米深處的黏土,細膩如糯、可塑性強,搓而不裂,干而不朽,被宋代大文豪蘇軾贊為“惠泉山下土如濡”。
匠人們以“手捏十八法”賦予黑泥生命——搓、揉、挑、捏、印、拍、剪……從一團混沌到眉眼含笑,泥人的每一道褶皺都流淌著江南的精致與詩意。
粗中有細 雅俗共賞的藝術密碼
惠山泥人分“粗貨”與“細貨”兩大門類,前者質樸喜慶,后者精致婉約,共同編織出民間藝術的經緯。
粗貨·市井煙火:如《蠶貓》《大阿福》,造型圓渾簡練,色彩濃烈奔放,以“紅搭綠,一塊玉”的配色口訣,將吉祥寓意融入百姓生活。
清代大阿福泥塑
“吉祥童子的百年微笑”
作為無錫惠山泥人的標志性作品,清代大阿福泥塑是無錫博物院“泥塑雅韻”展廳的鎮展之寶。這件泥塑通高約22厘米、寬16.5厘米、厚7.2厘米,色彩明艷,以盤膝而坐的童子形象呈現,雖面帶裂紋卻更顯歲月滄桑。其造型質樸威嚴:圓潤的面龐透著一絲神秘微笑,頭戴牡丹花(象征富貴),身著五福衣(納福),胸佩長命鎖(長壽),懷抱青毛獅(辟邪),足蹬紅底靴(登科及第)。青獅呲牙扭身,卻被他輕松攬入懷中,展現“沙孩兒降獸”傳說中“一笑降惡”的從容。
不同于現代阿福的喜慶憨態,這件文物目光深邃含笑,嘴角微揚似暗藏法力,仿佛呼應傳說中沙孩兒以神力感化猛獸的傳奇。裂紋雖存,卻因惠山黑泥的細膩質地與古法工藝得以完整留存,是文物“活態歷史”的無聲敘事。
細貨·戲韻千秋:手捏戲文以戲曲人物為藍本,衣紋褶皺如行云流水,開相妝容細膩如生,郭沫若曾嘆“人物無古今,須臾出手中”。
惠山泥人藝人為捕捉戲曲的舞臺魅力,將經典劇目場景凝固定格于泥塑中,形成了“手捏戲文”這一獨特藝術形式,這也是惠山泥人藝術從粗獷民俗玩具向精致戲曲題材轉型的重要標志。
清末 周阿生塑 陳杏芳彩蟠桃會
“神仙賀壽的泥上戲臺”
這件國家二級文物堪稱無錫博物院“鎮館之寶”,是清末泥塑大師周阿生與彩繪名家陳杏芳聯袂創作的巨型手捏戲文,以群仙赴王母壽宴為場景,融合戲曲藝術與宮廷審美,堪稱“細貨”泥塑的巔峰之作。
1884年為慶賀慈禧太后五十壽誕,無錫縣令特制兩件《蟠桃會》作為貢品,一件入宮后失傳,現存為備用品。作品巧妙將王母塑造成慈禧太后的神化形象,亭閣中端坐的王母雍容華貴,南極仙翁、麻姑、八仙等24位神仙分列四層,手持仙桃、荷花,衣袂翩然,栩栩如生。
指尖傳承 博物館里的非遺新生
惠山泥人“手捏戲文”的誕生,是江南戲曲文化、運河經濟、宮廷審美與民間智慧共同孕育的結果,其“以泥為紙,以戲為魂”的藝術語言,至今仍是傳統工藝與戲曲美學融合的典范。
兩位國家級非遺傳承人喻湘漣與王南仙搭檔幾十年,一塑一彩將昆曲水袖的“圓”與泥塑線條結合,賦予靜態泥人動態神韻。手捏戲文的傳承不僅是技藝的延續,更是戲曲文化與江南審美的活態呈現。
面對現代挑戰,需在堅守傳統內核的同時,通過跨界創新、數字化傳播與政策扶持,讓“泥土上的藝術”煥發新生。正如王南仙所言:“惠山泥人根植于鄉土,也終將回歸生活”。
現代喻湘漣塑、王南仙彩
戲文“李慧娘”泥塑
結語
從廟會攤頭的“耍貨”到世界非遺的瑰寶,惠山泥人以黑泥為紙,以巧手為筆,書寫著一座城的文化基因。走進無錫博物院,看一團黑泥如何被匠人賦予神性與煙火,凝固成跨越時空的文化心跳。
更多細節可前往無錫博物院西區三樓“泥塑雅韻”常設展親睹風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