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暖季霧霾如何破?
11月1日-4日,京津冀及周邊地區發生中-重度空氣污染,PM2.5濃度急速上升;11月12日-15日,39個城市拉響重污染警報,PM2.5小時濃度最高達289微克/立方米;11月23日-26日,河北、山東、山西等北方多地再度陷入橙色警報……進入采暖季,重污染天氣出現的頻率與污染程度雙雙加重,霧霾接連殺下“回馬槍”,公眾對大氣污染治理的質疑隨之四起。今冬霧霾天會增多嗎?重度污染預警會頻繁啟動嗎?
防護提示替代藍色預警
細心的市民可能已經發現,北京市空氣重污染應急預案已經發生變化,藍色預警已經不見了,增加發布健康防護提示性信息。
10月20日,《北京市空氣重污染應急預案(2018年修訂)》正式發布。新修訂的預案在統一重污染天氣預警分級標準、完善應急管理體系、細化污染管控措施三個方面進行了細化調整。
其中,預警分級和啟動條件方面,不再設立原有的藍色預警,同時降低了橙色預警的啟動條件。其中,藍色預警改為發布健康防護提示性信息,同時橙色預警的啟動“門檻”降低,取消了“且預測日均值>300微克/立方米”的啟動條件,改為“預測全市空氣質量指數日均值>200微克/立方米將持續3天(72小時)及以上,且未達到高級別預警條件時”啟動。
北京市生態環境局相關負責人強調,為全面貫徹落實《打贏藍天保衛戰三年行動計劃》,不斷提高重污染天氣應對能力,近期生態環境部要求各地修訂應急預案。北京市在對《北京市空氣重污染應急預案(2017年修訂)》進行補充完善的基礎上,出臺了《北京市空氣重污染應急預案(2018年修訂)》。
根據生態環境部的指導意見,重污染天氣預警統一以空氣質量指數(AQI)日均值為指標,連續24小時(可以跨自然日)均值計算,以AQI大于200持續天數作為各級別預警啟動的基本條件。重污染天氣預警共分為黃色、橙色、紅色三類預警,建議取消原有的藍色預警,改為健康防護提示性信息。
北京市新修訂的預案明確提出,依據空氣質量預測結果,綜合考慮空氣污染程度和持續時間,將空氣重污染預警分為3個級別,由輕到重依次為黃色預警、橙色預警和紅色預警。當預測全市空氣質量指數日均值大于200且將持續一天時,即發生一天重污染時,不再發布預警,改為隨空氣質量預報信息發布健康防護提示性信息。至此,空氣重污染預警由原來的四級減少為三級,藍色預警取消。此標準和全國的分級標準實現了統一。
此前重污染藍色預警啟動后,健康防護引導措施方面主要是倡議兒童、老年人和呼吸道、心腦血管疾病及其他慢性疾病患者減少戶外活動,中小學、幼兒園減少戶外活動;倡議性減排措施主要包括公眾盡量乘坐公共交通工具出行,減少機動車上路行駛,加大對施工工地、裸露地面、物料堆放等場所實施揚塵控制措施力度,加強道路清掃保潔等,無強制性減排要求。
將措施落實到基層“最后一公里”
記者發現,在北京市新修訂的預案中,完善了應急管理體系,強調建立市、區、鄉鎮(街道)三級預案體系,即北京市鄉鎮(街道)都要按照市級預案制定應急分預案,細化分解各項應急措施,將措施落實到基層“最后一公里”。
同時,北京市相關部門要制定空氣重污染預警期間停產限產企業名單和保障民生、城市正常運行、重大活動的企業和建設項目名單,并定期更新,及時報指揮部辦公室備案。
新預案還進一步細化了污染管控措施。針對涉氣工業企業實行“一廠一策”,即每個工業企業根據企業情況制定重污染天氣應急響應操作方案,細化在不同預警級別下的應急減排措施、停產生產線和工藝環節,避免措施“一刀切”。
新預案提出,北京市區有關部門要加強預警期間的執法檢查,特別是加大對企業停產限產、施工工地揚塵管控、渣土運輸車輛遺撒、機動車限行、露天焚燒、違法使用經營性燃煤及劣質散煤等行為的執法檢查力度,發現環境違法行為依法從嚴處罰。據介紹,北京市污染治理路徑不斷拓展。在減排方法上,從單一的工程減排,發展到全面的工程減排、管理減排;在管理手段上,從僅依靠行政手段發展到法制、經濟、技術和行政手段綜合運用;在防治策略上,從污染的末端治理發展到能源、產業結構調整等源頭控制和全過程監管;在治理體系上,從政府的“單打獨斗”發展到“黨委領導、政府主導、企業主責、公眾參與”;在治理空間上,從本地治污發展到區域協作。
此外,科技監測持續強化。集中攻關飲用水源保護、大氣污染防治等難題,取得了PM2.5源解析等一批重要科研成果。加快建設生態環境監測網絡,建成大氣等環境質量自動監測系統、重點污染源監控系統。依托高密度PM2.5監測網絡,對污染高值區域精準執法,提高效能。開展國際合作,引進先進技術、經驗和項目,同時又講好北京環保故事。 采暖季污染控制真的那么難嗎?
污染多次反彈,已推行的治理措施效果究竟有多大?投入大量財力、精力,空氣質量為何仍不盡如人意?采暖期間,污染控制真的那么難嗎?
中國工程院院士、清華大學環境學院院長賀克斌對于公眾的疑問打了一個形象的比喻:家里孩子高燒41度,大夫讓孩子打針、吃藥。隔段時間再測,你發現溫度降到39度了,盡管摸起來還是很燙,但你更相信溫度計的測量結果,所以不會說大夫開的方子不對。同理,在判斷大氣污染治理成效時,我們更應相信科學數據,而不是目測。
“其實,今冬空氣污染等級已經降低,污染狀況也有所減輕,空氣質量正向好的方向發展。”賀克斌強調說。以近期發生的一次重污染天氣為例,期間有12個城市出現重度污染,沒有1例嚴重污染。而去年冬季在類似氣象條件下,北方有40多個城市達到重度污染,34個城市出現嚴重污染。此外,前者持續的時間也比去年同期大大縮短。但是,大氣污染治理遠未達到根本轉變的程度。
賀克斌解釋說,只是目前僅靠肉眼感知,無法辨別“重度”與“嚴重”污染的區別,因此看起來污染似乎沒有減輕。至少降低兩個等級,我們才能真正“看到”變化。
對于為何一到采暖季,北方的空氣質量就會下降的問題,賀克斌解釋說,在非采暖季,工業排放作為最大污染源,對PM2.5的貢獻約占45%,來自民用源的排放不到30%。一旦進入采暖季,取暖等民用排放一下就上去了,對大氣污染貢獻接近50%,工業源則降至30%以下。綜合氣象條件,大氣的擴散能力平均降低30%,地上的排放總量平均增加30%,兩個“30%”共同造成采暖季污染。
賀克斌最后說,若以PM2.5排放情況作為參照,他認為2013年之后已經迎來第一個治理拐點。我國PM2.5排放濃度,已由過去是歐美國家的10倍左右降至2-5倍,主要城市的PM2.5濃度也不再繼續上升。但要真正消除公眾對重污染天氣的印象,可能要到2025年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