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場館月|“語”眾不同——小講解員研學營活動
語言,是人類獨有的交流工具,而英語作為國際通用語言,靈活且富有韻律,它促進了不同民族之間的理解與尊重,構建了一個和諧共生的世界文明圖卷。
無錫博物院推出的“語”眾不同——小講解員研學營活動,首次給青少年們打造了一個用英文解讀歷史的平臺,他們用自信從容的姿態,向我們展示了民族文化的多元與璀璨。
提升知識能力素質
本次活動精選了“鄧萬四郎”款連生貴子紋高足金杯 、至元通行寶鈔、惠山泥人、紫砂壺四件珍貴藏品,以及泰伯奔吳的歷史故事,涵蓋了文學、藝術、手工藝等多個方面的內容。社教老師用圖文結合的方式授課,帶孩子們參觀展廳,分析講解詞,幫助大家拓寬知識視野,提高學習能力,在深入了解文物內涵的基礎上進行脫稿講解,避免填鴨式記憶。
增強表達溝通技巧
除了熟悉講解詞,講解方式也同樣重要。錫博再次邀請無錫交通廣播電視臺主持人云松老師來到課堂,帶大家練習科學的發聲方式。同時,本次活動首次邀請加拿大籍英語演講培訓師Peter老師加入研學營,給孩子們展示純正的英文發音及標準語法。錫博的優秀講解員也參與其中,進行專業禮儀指導以及游客的溝通方式。在這個過程中,大家對于完整的英文講解模式的有了初步的認識。
培養自信與獨特才能
孩子們在剛開始的階段常常會因為性格內向、缺乏講解經驗、英文基礎薄弱等原因而怯場。因此,老師們多采用循序漸進、親和力強教學方式,與孩子們成為朋友,給予足夠的鼓勵與信任,潛移默化地鍛煉他們的抗挫能力。在建立自信的基礎上找尋自身優勢,培養獨特才情,最終在結營匯報演出中展現出更強大的自己。
加深文化認同感
青少年是文化傳播的使者,更是文化創新的驅動力,博物館作為弘揚文明、促進教育的重要場所,為他們提供了學習機會和展示平臺。通過參與講解工作,青少年學生能夠更深入地了解我國民族文化的精髓,從而增強文化認同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再借助英文表達方式,讓華夏文化能更多元化地呈現,這是文化軟實力的象征,更是人類文明的思想資源和精神支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