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錫博過“五一”,不遠行,也精彩!
剛剛過去的“五一”假期,大家是如何度過的呢?疫情期間,非必要不外出、不遠游,家門口的無錫博物院成為廣大市民歡度假期的休閑地點。無錫博物院精心準備了豐富多彩的展覽、社教活動,邀請大家在博物館里領略中華傳統文化的博大精深,不遠行,也精彩。
五一新展——“雕鐫神奇”
無錫博物院一號展廳五一上新,“雕鐫神奇——清楊芝山款西園雅集圖核雕特展”,方寸之間雕鐫神奇,布局縝密,技藝精妙,帶領觀眾走進神奇的核雕藝術。
如寄春風——手繪風箏體驗活動
五月風和日暖,正是放風箏的好時候。春秋戰國時期,身居魯國的墨翟以木材制成鳥禽狀器械,取名為“木鳶”,最初用于軍事偵察。到了唐代,社會進入了穩定的發展階段,紙鳶的用途開始從軍事轉向娛樂,風箏逐漸走向民用,類型也豐富了起來。
傳統龍頭蜈蚣型風箏(圖源中國國家地理)
5月1日,無錫博物院在一樓大廳舉辦了“如寄春風——手繪風箏體驗活動”,在活動中,社教老師們先為孩子們介紹了風箏的歷史傳統,并通過教學視頻,讓大家直觀的了解手繪風箏選材配色的細節流程。在老師的指導下,孩子們和家長一起,發散思維,展開想象,在素面風箏上盡情涂鴉。不少小朋友以戰勝疫情、感恩醫護為主題,畫出一個個卡通形象的“大白”,將戰勝疫情的信念與希望描繪于風箏之上。創作完成后,孩子們在博物院廣場上將風箏放飛,讓一只只承載著愛與感恩的風箏在廣闊的天空中自由飛翔!
珠玉玲瓏——玉石手串制作活動
手串,又名“軟鐲”,是一種自新石器時代起便受到廣泛青睞的腕部飾物形制。漢代文人史游曾在其《急就篇》中寫道:“系臂瑯玕虎魄龍,射鬾辟邪除群兇”。由此可知,古時人們結珠成串戴于手腕處,多是避兇驅邪之用。五一佳節的第二天,無錫博物院邀請了15組親子家庭來共同制作一條玉石手串。活動現場,小朋友們精心挑選了自己喜愛的各色玉珠,構思其色彩搭配,并在家長們的幫助下將創意與心意串連于手串之中,裝點腕間風采。
泥塑雅韻——惠山泥人彩繪活動
一抔惠山土,一雙匠人手,塑就無錫泥人的傳奇。惠山泥人是無錫的經典城市名片,相傳已有400年的歷史。在惠山泥人的制作技藝中,不管是捏塑還是彩繪,皆有講究,每個步驟都是考驗。在5月3日的“泥塑雅韻——惠山泥人彩繪活動”中,社教老師用大家熟悉的橡皮泥舉例,形象的介紹了無錫惠山泥人“粗貨”和“細貨”的區別,讓同學們更深入地了解惠山泥人的歷史淵源,學習無錫的本土地域文化。接著,孩子們在家長的幫助下,按照“從上到下,先淡后濃,先白后黑”的順序,聚精會神地給泥人素坯上色,感受泥土躍然指尖的生動,度過一個別樣的五一假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