策展手記|《小大由之——寄暢園記》
就其具有的策展維度和展出的作品來說,這不是一個學術型的展覽。不過,此次展覽仍然意圖提出一個問題,即傳統文脈的現代性轉化問題——或者不如說,到底什么樣的藝術形式才真正符合當代無錫的精神品味。是民俗的?仿古的?還是西方舶來的所謂前衛的?確實,這是一個無法給出明確答案的問題。
程及美術館近年來在這個問題的探索實踐中不斷前行,我們在做好程及先生的學術研究展的基礎上,依托程及先生中西融合的理念,以有限的經費引進國內外優質資源,結合本土藝術家群體,聯合策劃多個主題展覽,在行業內取得了一些認可和鼓勵。在后疫情時代,我們始終以推動無錫優質當代文化為己任,持續為無錫的藝術力量發聲。在這個時間節點,我們不斷思考藝術史的發展脈絡,結合無錫本地的實際情況,選擇了園林這一主題來策展。園林文化包羅萬象,融中華文明的儒道釋精神于一體,疊石、理水、亭臺樓閣等元素是藝術家們經久不息的創作靈感來源,而具有五百年歷史的寄暢園又是江南園林文化的典型代表之一,有著悠久的歷史和人文情懷,既是國內外學者所熱衷的研究對象,也是環境優雅的旅游勝地。在此,我們以寄暢園作為展覽的題眼,激發無錫藝術家的創作熱情,試圖打造一個將無錫傳統文脈和當代藝術相互融合的藝術展覽。寄暢園作為一個人造的園林世界,既是游走觀園的具體空間,也在更大尺度上,與其周圍的錫山、惠山、映山湖發生著緊密互動。在園林之中,八音澗、錦匯漪、知魚檻、七星橋等小品則小中見大,在一個有限的人造世界中,創造出一波三折的妙趣。展覽命名《小大由之——寄暢園記》,正是從想象的空間、尺度中表現園林這一多元藝術形態,我們邀請藝術家尋找園林之中的各種藝術元素作為靈感,并不斷發散重構,最終以空間裝置、繪畫、攝影、篆刻等多種媒介,以小見大,在無錫程及美術館再現一個微縮的當代園林景觀世界。展覽所呈現出的作品并非對園林表象的簡單摹畫,而是從不同的角度、材料、形式、觀念上表達自我內心世界的園林意象,呼應古代文人雅士游園觀景后的題記。展覽根據程及美術館的實地展場情況分為 “時間中的園林”、“空間中的園林”和“再現中的園林”三個板塊。其中,時間中的園林板塊我們選擇了一些能夠代表時間的園林圖像,讓觀眾在記憶中回味園林曾經的氣息。在前期的籌備階段,我們整理出了寄暢園500年的完整年表,以便觀者清晰的了解到寄暢古園的歷史和人文印記;我們在檔案中搜尋到了些許民國時期關于寄暢園的報紙舊聞以反映當時的園林概貌;我們征集并挑選了一些解放后發行的郵票、郵戳和門票,通過表面圖案、繪制手法的差異、各個時期制作風格和技術的變化來承載園林的時代感;我們以《流動的時間》為題征集了一組的照片,內容為游客在寄暢園各處景點所拍攝的旅游紀念照,每組照片兩兩對照,分別為曾經的游園影像和如今在園林同一位置擺拍的照片,這些照片記錄著園林與人的共同變化。
▲ 寄暢園年表
▲ 寄暢園郵票、郵戳、門票、舊聞
再現中的園林板塊里藝術家以多元的藝術表現形式再現園林,思考與探討園林精神與當代生活的關系與距離。陳行曄的版畫《舊日秋文》將寄暢園的主景知魚檻置于書本頁面中,細膩的景致刻繪與黑白復古的色調體現著藝術家精巧的構思;梁元長期以水墨技法表現園林意境,作品《夏至》、《夏風》將中國畫的詩意傳統融入個人的創新技法和構圖之中;王俊的作品《景物四時》以大畫幅黑白膠片拍攝寄暢園的細節,將詩意的情感融入多層的灰階變化之中,表現園林的安詳與平靜;錢海峰經常游走于園林的日常之中,作品《游園——寄暢》關注園中形形色色的人物的動態和表情,記錄著有趣的瞬間;顧大可的《寄暢園二十八景》將寄暢園的著名景點的詩文與圖像篆刻在印石之上,并將圖文制作成一架畫屏,試圖突破傳統篆刻藝術的思維慣性;冼東文的園林系列水彩作品《園影》靜謐清雅,對于園林的日常繪畫記錄已經成為他的生活調節器。
▲ 陳行曄 《舊日秋文》 水印木刻
▲ 王俊 《景物四時》 攝影
▲ 顧大可 《寄暢園二十八景》 篆刻畫屏
空間中的園林板塊里,藝術家從各自擅長的材料媒介出發,創作富于想象的作品,以特殊的視角闡釋園林物理空間和圖像空間中的多樣變化。史金淞長期關注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形象符號,以宏偉的尺度和特殊的材質賦予作品深邃的歷史基調和抽象表達,此次展出的裝置作品《脫胎換骨》體現了藝術家對生命、自然、永恒等問題的思考;劉昊以金屬銅片模擬太湖石的形態分布在展廳內,形成一組當代疊石意象的裝置;戈子馀的作品強調平面肌理的重塑,這次展出的作品《倒影》以水波紋為元素,看似平面的作品卻蘊含著機器般雕琢的痕跡;張小黎的《臨沈周水墨山水圖卷》用樂高玩具的表現形式替代了明清繪畫中的筆墨皴法來繪制山水園林圖卷,形成頗具天真趣味的視覺效果;王長明長期實踐中國傳統山水與當代生活元素的結合,在新作《折疊山水》中加入了版畫、折紙等綜合材料技法,嘗試中西藝術語言上的融合和二維平面的視覺突破;王建榮長期研究抽象表達,《點……點點》這組作品以水溶性的丙烯顏料在畫布上塑造抽象的水跡,代表著植物的鮮艷色彩,抽象的音符形成了自我的園林感受,看似隨意的潑灑卻蘊含著藝術家刻意的畫面經營;蕭文亮近期的創作《銀鹽——園》逐漸將水墨園林圖與雕塑相結合,展現個人對園林精神的理解和創造;章歲青的《都市夢魘》將各種具象的形態如超現實主義般融合在一起嗎,并繪制出復雜的構圖,作品體現出藝術家對當今快節湊的現代生活的反思;王有為擅長在生宣紙上繪畫太湖石,系列作品《石語》中的湖石形態各異,蘊含生機;葛強的《龍文》以綜合材料進行創作,此次展出的作品以書法為創作元素,進行了多層處理,形成特殊的表面肌理;李錦濤、王凌凌、劉圣芳合作的《廊》以自然材料在美術館樓梯處搭建一個臨時的廊,插入墻體的竹竿和掛在廊上的竹片、麻繩相互纏繞,形成一個具有原始氣息的觀景長廊。
▲ 史金淞 《脫胎換骨》
▲ 劉昊 《八音》
▲ 李錦濤、王凌凌、劉圣芳 《廊》
在展覽配套的系列活動中,我們策劃的主題沙龍活動將以“不止是寄暢園寫生展“為討論話題,邀請學者與藝術家匯聚程及美術館報告廳進行交流。“不止是寄暢園寫生展”不僅代表一種展覽的方式,同樣體現一種藝術態度,即藝術符合時代軌跡,藝術融入當代生活,我們希望大家共同參與和探討,將無錫園林文化與當代藝術的融合實踐不斷延續;著名的無錫文化學者金石聲即將為大家帶來精彩的講座《品讀寄暢園五百春》講述寄暢園的前世今生,帶您了解寄暢園的五百年歷史,品味寄暢園的文化精神,為藝術創作者和愛好者提供更豐富的理論知識和創作參考信息。參展藝術家代表顧大可將圍繞寄暢園的文與景進行現場篆刻教學;楊丹將帶來寄暢園少兒水墨寫生教學課。
至此,一場豐富而有趣的園林主題的展覽在新年之際拉開帷幕。我們期待通過此次展覽,能夠律動新時代無錫的藝術脈搏,助力無錫高品位、前瞻性的文化旅游城市建設。如今,我們都生活在快節奏的當代社會之中,往昔幽靜的園林生活雖已漸行漸遠,但每個中國人內心深處追求寧靜致遠的平和之心永存,這正是展覽《小大由之——寄暢園記》力求表達的中國園林精神的內核與寫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