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的紫色往事
生命或許不總是綠色的。新的假說認為,地球還有一段“紫色的往事”。這并不意味著地球曾經被紫色的植物、動物占據過。實際上,紫色和綠色的決戰,早在多細胞生物產生之前就已發生。當時的地球被單細胞微生物統治著。
今天的地球上有大把的綠色,這些綠色大多來自進行光合作用的植物。光合作用把陽光的能量轉化成植物營養中儲存的化學能,同時產生其他生命所需的氧氣。在光合作用過程中,最重要的一環是葉綠素。這種綠色的分子能夠吸收陽光的能量,并使用這些能量將二氧化碳與水轉化成糖類。
為什么葉綠素是綠色的?因為這種色素分子的光吸收峰在465納米(紅光)和665納米(藍光)附近。換句話說,因為葉綠素不吸收陽光中的綠色光,所以它才顯示出綠色。
然而,美國馬里蘭大學的分子生物學教授 Shiladitya DasSarma注意到:太陽的光譜中能量最強的部分在550納米,也就是黃綠色光范圍。經過數億年進化的植物擁有了高度復雜、令生物學家驚嘆的光合作用機制,為什么卻偏偏避開了這個能量高峰不用呢?按照DasSarma的說法,人類的眼睛經過演化都變得對綠光最敏感(因此夜視儀的畫面是綠色的),為什么植物卻把綠光都反射回太空?
DasSarma領導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嗜鹽古菌方面。這類古老的微生物如今仍然存在于一些極端環境中,例如美國大鹽湖或者死海,它們能利用視黃醛來產生能量。
(左圖)澳大利亞一處鹽池中繁殖了大量嗜鹽古細菌;(右圖)從嗜鹽古細菌裂解物中分離出的紫色色素(圖片來源:IFLScience.com)
視黃醛是一種演化史上很早就出現的色素分子,因此眾多物種體內都有它的蹤跡。人類的視覺系統也利用它來辨認綠光。與葉綠素不同的是,視黃醛分子吸收490~600納米光(綠色與黃色光)的能力很“出色”。于是,可見光光譜中剩下的紅色和藍色光的組合就會讓這種分子,以及以這種分子為基礎的生命顯示出紫色。研究者發現,許多能夠吸收陽光的蛋白都含有視黃醛色素分子,尤其是光譜吸收峰為568納米的“菌視紫紅質”蛋白。
DasSarma研究的這些紫色微生物如今生活在其他生命無法生長的環境中,但在古老地球的惡劣環境中,它們可能是最具優勢的生命形式——視黃醛很可能是葉綠素之前地球上吸收陽光的最主要分子。視黃醛和葉綠素可能曾經共同進化,但視黃醛分子可能更早出現,因為它的分子結構更加簡單,早期的生命即使在低氧的古海洋環境中也很容易制造。更何況,視黃醛在細胞中的生產過程與脂肪酸幾乎完全一致,而后者是構成細胞結構的主要成分之一。
于是,以DasSarma為首的研究者將葉綠素出現之前的這段特殊時期命名為“紫色地球”。
他們的觀點是:當地球上的生命有能力產生比視黃醛更復雜的光合色素時,遠古的海洋中已經充滿了吸收綠光的紫色微生物。新的光合機制別無選擇。只好就地吸收剩下的紅色和藍色光——對應的色 素在陽光光譜下顯示出綠色。
盡管研究者不得不承認,“紫色地球”理論目前為止還停留在假說階段,因為數十億年前的微生物很難留下有用的證據。不過這一理論仍然引起了很多科學家的興趣,因為它符合當代古生物學對遠古地球的認識。實際上,科學家正在給“紫色地球”假說增加更多可能性。
喬治亞理工學院的副教授Jennifer Glass認為,紫色細菌的后代未必需要生活在高鹽環境中。它們如今可能生活在一些湖泊的底層水域,因此很難被發現。然而在氧氣尚未在大氣中積累的時候,這些細菌可能占領了低氧的古代海洋。不過,這些細菌想要大規模登上陸地,還有一道關卡難以克服——它們得像如今的植物那樣,有能力保護自身不受紫外線的殺傷。
那段紫色的時光距今大約35億~24億年。有證據顯示,采用光合作用的生命形式最早在35億年前就存在;而在距今24億年時,地球上發生了“大氧化事件”(Great Oxygenation Event)。
這一轉化事件的源頭,目前科學界認為是藍細菌的興盛。這類原始的微生物利用葉綠素進行光合作用。隨著光合作用的效率越來越高,這一過程中的副產物——游離氧,在大氣中也積累得越來越多?!按笱趸录敝螅瑓捬醯奈锓N紛紛走向式微,紫色古細菌也沒能幸免。地球于是變成了綠色統治的世界。
后來居上的綠色植物錯過了陽光中能量最強的部分,是不是有點可惜了?誠然,視黃醛可以通過吸收陽光的能量來創造細胞中的能量分子ATP。然而,這一過程與光合作用相比,能量轉化效率并不高。不僅如此,這個過程中也不產生自由氧或者積累糖分。也就是說,紫色的地球不會像綠色地球那樣生機勃勃。
視黃醛給了早期地球迥然不同的色彩。這種可能性不僅給地球歷史增添了一些趣味,也為尋找地外行星的科學家帶來了新的方向——既然視黃醛能比葉綠素更早出現,那么以其為基礎的生命,很可能在宇宙中更廣泛存在。
如今地球上的植物吸收紅光,同時反射紅外光。因此用光譜儀觀察植物時會看到紅色波段反射光顯著減少,這種現象被稱為“紅邊”(red edge)??茖W家在尋找潛在宜居的系外行星時,光譜數據中的“紅邊”可以作為一種生命指示信號。
有趣的是,既然視黃醛色素吸收黃綠色光,那么以這種分子為基礎的生命就不會出現紅邊。視黃醛是比葉綠素更簡單的分子,在宇宙中可能更普遍存在,因此科學家在宜居系外行星的光譜中,或許應該著力尋找綠邊。
或者說,我們在宇宙中尋找其他家園時,不應該局限于尋找“紫點”或者“綠點”,而應把更多色彩納入考慮范圍。生命的偉大之處,就在于它不止一種色彩、不止一種可能?!?/span>
參考資料:
CNN,What purple can tell us about life on other planets
太空網,Was Life on the Early Earth Purp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