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線微課|巖畫――歲月無語唯石言(貳)
賀蘭山“人面”巖畫圖像類型多樣,蘊含多種文化因素。根據賀蘭山“人面”巖畫的多樣化類型,將賀蘭山“人面”巖畫圖像劃分為六種類型。
Ⅰ型圖像:為以同心圓或者重圈形為眼睛的雙目“人面”巖畫,分為無輪廓形與有輪廓形。(如圖1)
圖1
無輪廓雙目“人面”巖畫中,分為有連線雙目、有豎線,類似睫毛雙目、刻畫鼻孔及牙齒雙目巖畫,有輪廓雙目“人面”巖畫分為兩種形式,一種為不規則長方形輪廓,雙目為旋渦狀,旋渦線向下左右延伸表現口鼻部位;另一種頭頂部有角飾或者芒線,多數學者認為此類圖像可能與太陽崇拜有關系。Ⅱ型圖像:呈現為不規則外輪廓形,輪廓外為花瓣形,花瓣為全包圍或半包圍,少量外輪廓無花瓣包圍。眼睛多為橢圓形,部分圖像的臉頰部位有齒狀裝飾,嘴巴部位刻畫獨特,多表現為咧嘴呲牙狀,部分圖像有角或耳朵。這一類圖像既有“人面”因素,也包含獸面成分。(如圖2)
圖2
Ⅲ型圖像:外輪廓為梭形,眼睛為圓圈形或弧線形,頭頂部位戴有尖頂形冠狀物或尖頂帽飾,大多圖像的帽飾中央有一根垂直豎立的直線,少量圖像的帽飾頂部為樹杈狀。(如圖3)
圖3
Ⅳ型圖像:眼睛呈X形,外輪廓為方形或圓形,多數圖像頭頂部位有角飾、羽飾,頭部兩側刻畫有下垂的發辮,少量圖像無角飾、羽飾,極少量圖像既無發辮也無羽飾與角飾。(如圖4)
圖4
Ⅴ型圖像:特征為Y形五官,呈現形式為連鼻眉毛或連弧眼,其外輪廓主要為圓形。大多數圖像頭戴羽飾,頭部兩側刻有下垂發辮,發辮對稱,部分圖像無羽飾或發辮,少量圖像既無羽飾也無發辮。(如圖5)
圖5
Ⅵ型圖像:特征為簡化的人臉形,部分圖像五官非常簡潔,使用圓點構成眼睛與嘴巴的形狀,有的圖像五官俱全,刻畫出眉毛,少量刻畫出耳朵。Ⅵ型圖像中,部分圖像年代較早,屬于早期圖像,部分圖像年代較晚,屬于晚期圖像,兩者年代相差較大。(如圖6)
圖6
賀蘭山是擁有全部核心造型元素、母題成分最為雜糅、且包含其他地域人面內涵因素的分布地。
結語
巖畫是一種石刻文化,人類祖先以石器作為工具,用粗獷、古樸、自然的方法——石刻來描繪、記錄他們的生產方式和生活內容,它是人類社會的早期文化現象,是人類先民們給后人的珍貴的文化遺產。這些精彩紛呈的圖像,為我們記錄了遠古人類3000~10000年前放牧、狩獵、祭祀、征戰、娛舞等生產生活場景,成為研究遠古人類文化史、原始藝術史的文化寶庫。順著這個多彩的巖畫萬花筒,可以窺見古代游牧人一幕幕富有生氣的社會生活,喚起對人類一致性的認識,理解人類的發展歷史。
就讓我們一起走進寧夏巖畫,走進朔地戀歌。
參考文獻:
[1]茍愛萍:《賀蘭山人面巖畫的圖像學研究》
[2]茍愛萍:《論“人面”巖畫的起源與傳播》
[3]孫曉勇:《西遼河流域人面巖畫研究》
來源:開放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