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無款放鶴圖
時間: 2020年08月15日 瀏覽次數:
2065
絹本。縱145厘米,橫83厘米。
本幅為文人隱逸題材的山水畫,近景為亭臺假山、竹菊松柏,一文士持杖立于露臺欄桿前,遙望遠方;遠景為崇山峻嶺,群峰峭拔間,四只仙鶴翩躚遠去,中部云海縹緲,有“時睹神仙之事,窅然巖嶺之幽”的意境。
畫幅所涉放鶴的典故,主要自宋代始。宋人沈括在《夢溪筆談》中曾提到林逋隱居杭州孤山、“梅妻鶴子”的逸事。蘇軾亦有名篇《放鶴亭記》,記錄徐州隱士張天驥的閑逸生活,表現出對野鶴閑云生活的神往。隱逸情結是中國傳統文化中獨特的現象,與中國山水畫之間更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因此,放鶴圖也成為文人山水畫中比較常見的題材。
本作無款,未鈐印章,由周懷民題簽:“元人畫放鶴圖”。周懷民介紹,詳見“元無款松溪泛棹圖”條。從題簽來看,周懷民認為此畫乃元人作品。據畫中人物造型及遠山畫法,可見畫家有力追宋人之意,但樹石皴法已具明顯的明代風格,啟浙派繪畫模式之先河。與明代中期興起的江夏派相比,該畫松樹枝干、松針的勾畫較為寫實,對人物,盆花與飛鶴的描繪更是細膩生動,故年代更早,當為浙派早期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