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朱元璋行書手諭
時間: 2020年07月27日 瀏覽次數(shù):
3588
紙本。縱35.9厘米,橫58.7厘米。國家一級文物藏品。
該手諭字體為行書,卷首初為楷書,后漸趨行書,筆墨亦逐漸放縱,頗具氣勢。其內(nèi)容如下:“吳王親筆。差人赍至軍前,教左相國徐達知會:今后就陣獲到寇軍及首目人等,不須解來,就于軍中典刑。近自十月二十五日二更二點,都督府斷事牢內(nèi)所禁張寇首目二十四名,將牢子打死,逃出城外。至龍灣,二更時分,將一只解軍需的船拿去。隨時根捕,至龍灣發(fā)快船根趕,必是可獲。今后不必解來。”內(nèi)容純粹是大白話,顯示出朱元璋草莽出身的本色,也是其手諭的一貫特點。該書法整體布局不甚入章法,點畫也多有欠法度之處,筆法也略顯稚拙,但筆力堅挺,稚拙中不乏健拔,又因書寫時不拘繩墨,儀態(tài)生動,別具風神。
此墨跡流傳有序,曾著錄于明人王世貞(1526-1590)的《弇山堂別集》、清初顧復(17世紀)的《平生壯觀》以及《石渠寶笈續(xù)編》等。本幅上鈐蓋有“乾隆御覽之寶”、“石渠定鑒”、“寶笈重編”、“乾清宮鑒藏寶”、“嘉慶御覽之寶”等收藏印章。朱元璋并不以書法見長,其存世墨跡也僅有《大軍帖》、李公麟《臨韋偃牧放圖》跋文以及無錫博物院藏的《吳王手諭卷》等幾幅。該卷手諭原與明仁宗朱高熾的御筆三帖、明宣宗朱瞻基的御筆一帖合裝為一卷,后不知何故這五帖散佚并流落民間。公元1364-1368年朱元璋稱吳王,這卷手諭當寫在這個時期,有學者認為該手諭書寫的具體時間應(yīng)在1366年的十一二月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