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事之樂丨以書會友 墨香傳情
明邵彌積書巖圖軸 絹本設(shè)色
縱100.5厘米 橫31厘米
無錫博物院藏 國家一級文物
邵彌(1596—1642),原名高,字僧彌,后以字行,號瓜疇、芬陀居士等,長洲(今江蘇蘇州)人。邵彌出生于書香門第,天資聰穎,曾受業(yè)于錢謙益,學(xué)舉子之業(yè),未久輒棄去,專注于繪事。時人吳偉業(yè)曾作《畫中九友歌》,將其列為“九友”之一,其詩云:“風(fēng)流已矣吾瓜疇,一生迂癖為人尤,僮仆竊罵妻孥愁。瘦如黃鵠閑如鷗,煙驅(qū)墨染何曾休。”可見其性格迂癖,耿介超俗。
邵彌繪畫仿宋元諸家,格調(diào)高秀。秦祖永《桐陰論畫》稱:“觀其遺跡,蕭疏岑寂,備極閑冷之致。”這件《積書巖圖》寫文人山居閑適生活,筆墨蒼秀文雅,自有一股清逸之氣。畫面中,山勢高聳,林木茂密,飛瀑流泉,奔瀉如練。如此清幽的環(huán)境中,一文士著紅衣,持杖拾級而上,身后仆童捧書隨行。順著紅衣文士的視線看去,上方亭中,另一文士倚欄而立,垂眸看向下方的友人。幾案之上已擺放好盆花、書籍等各類雅玩,一切就緒,只待友人到來,共享讀書之樂。
畫幅右上方有邵彌題詩:“彌也好書如好竹,恰似清貧與可饞。何日乞?qū)⒔⊥帲饲М€一時芟。南明好我能醫(yī)俗,一帙攜來實(shí)療饞。我亦愛君津逮力,經(jīng)年?duì)I致積書巖。”詩后題:“余苦好書而資不能逮,南明社兄獨(dú)能攜書遠(yuǎn)贈,真友朋樂事也,喜而作贈書圖報之,經(jīng)年始就,末語及之。崇禎十年歲丁丑六月,弟邵彌識。”
據(jù)畫上所題,邵彌因友人方夏攜書遠(yuǎn)贈,特繪此圖以報。方夏,字南明,自號養(yǎng)春子,明末長洲人,曾輯刻《廣韻藻》。邵彌與方夏為同鄉(xiāng),自垂髫締好,常一起探討詩文書畫,方夏曾贊其繪畫:“氣骨蒼秀,神法高靈,醒目照懷,奕奕森動”。此件作品于崇禎十年(1637)完成,邵彌時年四十二歲,此時他已得“下消疾”,即糖尿病,以致“瘦如黃鵠”,生活更為清貧。作為知己好友,方夏知其好書,生活拮據(jù),給以資助,而邵彌精心繪制,以畫回贈,這幅繪畫也得以成為二人友誼的見證。
參考文獻(xiàn):
1、徐邦達(dá) :《歷代書畫家傳記考辨》,上海人民美術(shù)出版社出版,1983年。
2、陳瑞農(nóng):《明邵彌贈書圖》,《文物》1988年第9期。